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5|回复: 6

陇州值得骄傲的艺术家(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1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逍遥狼 于 2011-1-16 15:42 编辑 / ^1 b+ z) P% c; S' r1 U4 V

' k6 n' Q! |0 \1 v( f3 f  陇州值得骄傲的艺术家(1)" j! E% d2 z) D, V9 T: o2 ]

7 r3 ]+ e7 h! S: g, o1 l8 I* a                                                   陇州文学值得骄傲的七人行  N: n* t) Z4 x5 {+ q7 W
                                          
" z5 ^' ?1 [6 _
                                胡  征、王红星、胡宽、周建顺、陈俊文、张淑琴、王学军、魏钢焰2 q5 \. I2 k- M# K$ ~3 H8 P; {* S0 |
  p; |; m- j& a% R6 ?& s

) \  H5 `5 I$ V0 t9 R                                                        陇州下放著名作家胡征
                                              5 H$ N! R) d1 D: C8 k8 l8 l' @6 j( E
        
, g6 W: U: J9 U) [, l2 n2 h        胡征:著名军旅作家,“七月派”著名诗人,祖籍湖北大悟县。一九五三年以后曾任《解放军文艺》编辑,一九五五年二月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转业西安作协,七月蒙冤入狱。一九六九年初下放至陇县山区农村。一九七八年调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九八零年平反。
% g, o: [) x- h2 y  Z; c7 N        胡征在陇州期间极为低调,以至于在他离开后的多年,仍有许多当地文学圈内人士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大人物曾在此处栖身,后悔没能一睹名人尊颜。在为当地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学讲座中,他即以正统的文学创作手法进行辅导,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引导。在人们的影像中,这个身穿短大衣、头戴毛线帽、脖子围着毛围巾的白净老头,总是那么严肃、平静、语寡,不善交际。! s- J8 i9 B+ X7 N7 H9 h2 d
        胡征简历:1938年1月参加革命,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技术书记、编辑干事、延安市政府编辑。抗战胜利后,到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任研究员及《北方杂志》编辑。解放战争期间任第二野战军记者及《文艺工作》主编主编。1950年在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1953年调北京《解放军文艺》任小说组长。1955年春由部队转业至西安作协任驻会作家。不久,因胡风案件入狱。出狱后在《延河》当编辑,后下放到农村劳动。1978年12月调陕西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0年后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持文学研究工作。现已离休,在养病期间继续写作。有些作品行将继续问世。2 t# i! {+ C7 K( M( s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重庆、桂林各地发表过诗、小说。1948年与李南力、黎风三人在东北光华书店出版短篇小说合集《未婚夫妇》。解放初期开始发表、出版诗、短篇小说。《红土乡记事》(小说集)、《七月的战争》(长诗)、《大进军》(长诗)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1953年创作一等奖。刘伯承元帅曾为《大进军》出版亲笔题辞。
  y" q: a3 c' s7 e4 V$ |1 R, Z  l, C4 M9 H$ |$ f( f
                                                 我一直叫他老胡
$ R  d9 Z% H& N% }4 R
6 i, H1 m5 j9 u: m- m
                                                                                 ——陇州杂忆5 b& n) F+ e5 l: g7 d0 {# b
9 M4 m6 J* r3 u& h6 f  S4 c
                                                                      周建顺
* `2 ^( n4 D2 o! e: I2 [
4 h8 X4 x  p7 m& b3 u     老胡是我的师辈、父辈,但我却一直叫他老胡。倒不是我这个家伙妄自尊大,不知半点礼性,这是在那个糊里糊涂的年代里,糊里糊涂地叫起来的。谁叫他姓胡呢!后来索性这么叫,因为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尊重,相反倒是少了许多客套与生份,多了一些亲近和痛快。
0 H* t- o# x  s) Z; N9 n2 D       老胡是在70年代,落脚到那个被人称作“卑鄙”的山区,尔后又到文化馆与我等为伍的。我记得那时他才50多岁,照时下观点,他还没有步入所谓的“少年老人”阶段。自然,他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只不过……那颗心已被包裹得很厚、很厚、很了。         
$ Z; G$ j% O( A9 |. ^) h       我多少知道他的一些底细,这是有权者以一种他已先知的神秘与自豪,郑重地宣告给除了老胡以外的大家的。当时的文化馆如临大敌,紧张得仿佛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记得老胡曾有一联求对:“文化馆管文化  不管文化不文化”。当时不曾细想,只觉得好笑,后来总算是咂摸出一些味道了。3 e1 b9 }6 ~+ D" h! x
        有句话,说得如真理一般:“愤怒出诗人”。然而,老胡已经愤怒得无法作诗人了。
0 O- |. n0 O* R6 F* @0 v        老胡的不拘谨,是同我们一些知青出身的哥们在一起的时候。只有在那个同是沦落人的环境中,他才似乎忘记自己身上原是有点“罪恶”的,诗人的光华于是在幽暗是偷偷地闪烁几下。我这个人毛病多,“五谷轮回”之时,好手不释卷,被他瞧见,便讥讽我是“茅房文学”。我也是忽地来了灵感,而偏巧那天他泻肚,澎湃而出,且“浒浒”有声,便回敬他“声泪俱下”。一时节,老胡笑得痛快,笑得忘乎所以。只可惜,笑在那种地方……后来我回西安,挑水时把水担钩搭甩进了自己的眼睛,自己便把自己吊了起来,书一纸给与馆里告假,不想却叫老胡乐了几天。他说他一想起我这个喜剧人物的那番喜剧情景,便忍俊不能。我想也是,那情景足以使人发噱,就如同现今观看外国家庭滑稽录相一样。于是,我也窃以为乐,为这个不常乐的老人之乐而乐也。长期的傍门相居耳鬓厮磨,他在我的眼中已不在讳莫如深,诗人头上那令人瞻觑的灵光在极普通的生活情状中,渐化为一具鲜活血肉之躯。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叫作亲情的东西,于是叫他老胡,也就成了自然不过的事了。
  o8 b' B5 [& k# j! n9 E      老胡是诗人,但我们之间那时不谈诗,甚至;连创作也很少谈(自然那时也无法谈)。我觉得文学是一种体验,一种领悟,一种潜在才能的唤起与流贯。我唯一读过他的一篇作品,是他在总理去逝后写的一篇小说——《桦灯》,讲的是总理如何教他们用桦树皮做灯的故事。小说不长,故事也并不十分传奇。但突然间就有一种融融的东西流注在我的心里,我领悟了,那东西叫作真情实感。
. H' d' O) H/ T8 V8 b# e        老胡是革命者,但我们之间不谈革命(自然那时也无法谈)。我觉得革命是一种忧患,一种萌醒,一种跳动在骨髓中的火热的驱动。当老胡也还没弄清什么叫“革命”时,他便勇敢地在他的家乡——一个山野小县里,印发了他的第一张革命小报。发刊词的口气大得吓人,照猫画虎改头换面地搬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一个幽灵在这个县城的上空徘徊”。听起来有点滑稽,但突然之间就有一种东融融的东西流注在在我的心中。我明白了,那种东西叫作此生无悔。% C3 x, G& ]; g8 U, D+ _5 L' J
        同一个既是革命者又是诗人的人相处,我真是三生有幸。能得到革命者加诗人一句悟道之语,更是幸中之大幸。我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的,是他对我人生的次功莫大焉的启迪。那时,我还年轻,年轻得狂妄而不能自持。也算是一次教训吧,我同生活开了一个玩笑,但生活却毫不留情地回敬了我。在许多人诚恳的批评和许多人落井下石的批评中,我独记住了老胡的一句话:“你是搞戏剧的,切要记住,戏剧要生活化,但生活不能戏剧化。”
" v, n# k' D- S0 r; ^5 J  x        这是革命者的大慈大悲,也是诗人的大彻大悟。我得到了它,仿佛从困顿中看到一株霞光蒸蔚的菩提,立地而成佛了。
/ e8 p, @: |3 s: q        后来,我们便分别,一别五六年。这时,中国进入了新时期,各种使人晕头转向的观念令人各忙起各自的事,我们再未曾过一次谋面。当我再次想到去看老胡时,他已在陕西社会科学院老骥伏枥了。我依然如同当年那般,一见就来了精气神儿。可老胡——也许是“中年老人”正常心态吧——却一把抓住我说道:“我就说呢,别人不来看我倒也罢了,你……怎么能不来看我呢?”7 O" j$ b& h6 t& M' x* V! o  L' p
       我脸上带着笑,但鼻子却在发酸,心里暗暗地叫道:“老胡,我的好老胡……”* v! A: P  y8 a2 K$ p: h5 L

1 U* F2 W* w* P3 R
) H; O0 s! @$ g, U( |' \1 J8 t                                               陇州毛体书法家王红星
6 u; l0 T( `9 a* }: ~0 h* P8 i/ k! Y& x/ H" L! W
                                       
% o, Q8 [* c% i* i/ m3 a+ J- E( U% @9 c3 X2 n( E# v+ [  O0 r; i
        
) `& d% N! A' g$ [        王红星七十年代出身农家,祖籍陇县天成镇。在乡镇工作几十年。他的毛体书法和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工作间隙练就的。在乡镇工作期间,走进王红星的宿舍,不大的空间,练习字画的桌子、笔墨纸砚是少不了的。就是在进入县级文化部门当领导后,每每闲暇,他都会提笔练两下子。其孜孜不倦的认真态度你不得不佩服。9 W( G) N. }; O7 n# C, {# d0 \3 p8 V
        王红星的毛体书法,专家的评价是:走笔艺术与毛体十分吻合,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彰显出其书法功底的深厚和老练。研习毛体书法三十年,在观其字形,练其笔法,走其形态,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走笔成形、粗细有致,形神相似的毛体书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界为数不多的毛体书法艺术精英。书写的毛体每一副作品,艺术手法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笔走龙蛇、刚劲有力。英气勃发中透露出一股惊心动魄的冲击力。展示了艺术家对毛体书法艺术的钟爱和执着追求。其作品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得前人之细腻,添自己的大气,结体劲媚,自成风格,布局和谐自如,妙于取势,字体刚健、笃实,雅拙朴厚,有飞动、豪放之美感。笔意自然而沉缓舒展,笔飞墨舞,章法流畅,毛体仪态大方逼真。# R' f2 J5 @* j0 D: m6 [, x
        王红星的绘画艺术别树一帜。这是他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细心观察生活,借鉴先人之风格,及时扑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用精湛的技巧,凝练和创作出大气恢宏、巧夺天工的精美作品,并使之跃然纸上、挂在墙上、留在人们的心中…
) T- f# d6 e& q. Q" W        
  o- i" }& `' z" Q  E8 r        
) p; d7 O. s2 F4 Q
7 o, s  E9 f7 r7 C6 i/ T
( W2 X9 M& c2 G! ^8 n8 X# x$ {3 D
+ C5 L* \1 s4 V& [' x7 y: u$ v2 U# T; r3 v8 N* H; C

% P% k, |: C9 e, G
发表于 2011-1-13 1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记得看北山人的散文,胡征先生已经辞世!
发表于 2011-1-14 04: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北山人 于 2011-1-14 04:52 编辑 6 i& P0 B1 S- t

6 f% G: b# A! D- M# R老人的一生是悲惨的。人生的最后几年中,先是他的大儿子胡旦因保护国有资产被黑社会杀害,到今没有破案。后是二儿子胡宽因病突然去逝。而他的老伴徐孟文也因受刺激过重离开人世。最后,老人病得不能动了,却被送进长安的工人疗养院(实际是所谓的临终关怀医院)。平日只有一保姆陪伴,鲜有人去。但老人一直是坚强的,直到临终依然目光烱烱。而我所不能忘记的,正是他那永远闪烁和目光……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6: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回复 北山人 的帖子6 C4 D' R6 ^* c& Z
! x, H3 M) d% n
谢谢周老师关注。胡征的基本资料我看过了,诗人晚年很凄凉,但我不想把艺术家们的不幸和死信传递给读者,这是我在整理时尽量避开的问题。祝周老师快乐
发表于 2011-1-16 03: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北山人 于 2011-1-16 10:56 编辑
8 [* F* G7 f( q) }( e* h" c, C6 O' @0 s
提起陈俊文,我想多说几句。陈俊文自从调离陇县,调入长安县信用联社工作,也曾在长安报社帮过忙,现已退休。他调 入长安后,一直笔耕不缀,也有小说不断发表。只是近年来文字读物影响日退,不及触电更易出名,所以不及我之社会知名度。非是江郎才尽也!9 h" T5 t& B! O0 g- U. Z# h+ T
倒是张淑琴后来社会影响很大。她写完电视剧《特殊的战线》后,便停了笔耕,致力于挽救罪犯孩子的社会工作,致力于人道主义贡献。她自筹款项,先后在西安、宝鸡和北京等地办起了几座儿童村,影响很大,不仅自己被采访,多次上荧屏,而且她的努力还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她从西安市少管所退休,现在北京顺义县办学。
发表于 2011-1-16 03: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北山人 于 2011-1-16 10:48 编辑
8 _. u# [/ l. V% x
$ e9 D; O% H1 U2 f- T& A其实,在陇县文坛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大作家。他就是诗人、报告文学作家魏钢焰。大家知道,著名报告文学《红桃是怎样开的》就是出于他之手。他曾在曹家湾下乡(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流渠),直到离开陇县。在陇期间,他对我及陇县的文学爱好者多有指点,影响很大。使我不能忘记的是,他同我在一次创作会上关于《毁灭》的对话,对我从四人帮所谓的三突出泥沼中走出,走进人性的思考,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d4 z; L9 [- G" c' f4 n! X
魏钢焰老师也已于前些年去逝,但我始终牢记着我的李宝刚同志一起在流渠他家的情景,也记得他平易近人的妻子于敏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5: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魏钢焰在陇州下过乡我倒不知道,我得好好研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6-2 21:51 , Processed in 0.0615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