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3|回复: 4

关山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3 2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在陕甘宁交界处,有一座高耸的山岭,莽莽苍苍,如同一条蜿蜒长龙,首伏宁夏,尾落甘陕,自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陇山。陇山有南北之分,北陇山即六盘山;南陇山即关山。陇山是一条长约240公里,宽约40至60公里的山岭。正是在这条山岭上,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泾源、隆德、静宁、平凉、庄浪、秦安等一些历史悠久的重镇,并且,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过汉中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屏障。
4 y; \7 \( D; ~# `9 G2 e3 J2 f2 C
  只有翻越了陇山,才会到达更加遥远的河西走廓。 $ E0 o4 O5 d( Z. ^5 `

$ I$ K* U1 g0 i) i  东望汉中、西控陇右的陇山南段——关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史册里常常提及的一道山脉。
" f7 H7 F+ P. \% y- e. I3 ?
' p( V% J7 Y* l  V, Y+ O  古道形成 / {& X# a1 X6 [% i$ ~( N7 Q) c1 G0 {
0 y$ R, O: T; ~) p" Q
  关山,又名陇山、陇坻、陇坂、陇首。《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呈南北走向横亘于陕甘边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关山,作为关中平原与甘肃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岭高谷深、难以行走而著名。
6 r4 S% N! q2 c
' T/ b. ?" k) j. E) S  而遍布于关山深处、令人扼腕叹息的古道,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伏羲氏族曾在关山一带生活,从而有了古道最初的雏形。如果说这只是关山地区民间为古道提供了一份远古的神秘的话,那么,发源于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秦人的崛起,则为陇山古道的形成,提供了真实的基础。因为当时秦人东迁,正是经过关山而到达关中的。这个过程,也恰好是关山古道的形成过程。历史上著名的( )源之会,就是有力的佐证之一。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线,就是出咸阳,出陇县,到达今天的甘肃平凉一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关山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条路线恰恰就是后来所形成的关山古道中段。 % U) O. {, E% g+ c' F- c
- k6 G, c2 P: o$ l' I
  汉代以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是关山古道真正成形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关山古道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隋唐两代,从隋炀帝于609年大猎于陇山一带,到852年陇山著名的关隘大震关告废,是关山古道的最繁荣时期。隋唐两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盛的时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都对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关山古道由此而成为交通重地。
9 L& E. H* S) q" F8 N+ t% w5 X* U1 r2 e# R
  继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是关山古道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其间,既有全国经济重心相对南移的原因,也和关山长期战争频仍不无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古道造成了破坏。
5 f; F- p& m8 q5 [9 Z5 G
7 M+ s# L( n# [  S" B  古道脉络
3 N. T6 O/ U  v8 L
# s! O1 S) U& f  f* J8 Q3 W  其实,对于关山古道,时间实在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 " P6 c8 y" {! F
1 e; |  Z0 v% m8 Q3 A
  现在,相比于一些被地理学家耳熟能详的古道而言,关山古道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这都根源于它几近湮灭的现实。 ' ~+ j3 r, d6 O6 C* {; E# f0 u

. H# }$ N. U. s# V2 o  面对现存的遗迹,并结合史书之记载,它的大致脉络依然清晰可见。因为这条横陈于甘肃与陕西之间的山脉,自汉唐以来,就以其东接汉中西控陇右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的形成基本同步。而且,它的大致走向,也和丝绸之路一样,有南北中线之分。 ; ^3 c. ]+ c. r( U! p% ~

# L- X5 Q* {$ n  k! p+ E  关山古道的北线,即秦家源古道,是关山古道最早的一条干道。这条干道的大致走向是从张家川县恭门镇经马鹿、羊肚子滩、秦家源至陇县固关。其特点是谷长坡缓,土层较厚,易于修筑。 " m. W. T& T% j# Y3 Z

( v4 ]4 J7 S% K" ]' L  在这条干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家源和恭门。
3 J# L! R$ y# o- h9 @' o  O6 W4 U. g9 E+ z1 l
  从分水岭下山,沿清河下行,便是陇山的林区,秦家源就像是一块深藏于林区里的玉石,滩地平缓,杂草丛生,置身其间,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恭门是关山以西的一个重镇,最早名为弓门,后易为恭门。宋哲宗绍圣四年,清水兵马都监魏成于其北山兴建白起祠。祠内存有清水主薄刘果撰文的《重修白起祠》石碑。为了加强关陇防卫,还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围还存有20余座分别建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堡。
' L8 x) W, z, j. S7 ~' t
2 d* p/ o5 ?3 J  }1 a* R% B  G2 M  南线即咸宜关道。从陇县西行经咸宜村,在崖付沟口分途进沟,一路上行经马鞍子、骆驼巷、鬼门关至蔡子河,再经驿程沟至长宁驿,一路经碑志梁,出黑沟接南寨铺。咸宜关道始修于元朝,是三条干道中修建最晚的一条。据天水学者赵建平考证,这条道路虽然“便捷”,但河谷及越岭路段十分艰险,道路只起到沟通区域经济的有限作用。
' d4 r( L5 G  k' T; p" [/ |' g: C  [' i
  路况最好、作用最大的应该属中线,也就是陇关道。这条干道开辟于西汉初期,由固关、大震关、安戎关、付汗坪分岔上老爷岭,下山直通马鹿,再经恭门直指陇城,或由马鹿向南经长宁驿至清水、天水,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境天水的南北两线。
8 h# _4 P; n: E; N. @4 c. s+ F' e) V) _6 \
  关山古道中,作为官道使用时间最长的也就是这条陇关道,而且,它和古丝绸之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流传至今的故事和古代诗文也就最多。从“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等古诗词可知,这条古道,自秦汉以来,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的人从这里一程又一程地走过,丝绸、陶瓷、茶叶也从这里一一运转,文明的灯盏从此长亮而不熄。
  N! F6 I6 a! |
7 g3 D! j! c* c% t  古道关隘
8 U6 w3 C9 y# ^  d; G  L% W5 F
7 Z2 S) D3 v+ N; K2 d# E" y. u1 U  提到关隘,人们经常会联想到河西走廊一带的阳关、玉门关,加之古代诗词里那“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以及“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的极力渲染,似乎只有它们才可以和人们想象中的关隘相提并论。其实,在关山古道也有不少关隘,不但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上颇为重要,而且很有名气——如固关,如大震关。 - C$ t8 z/ B5 v  M# m

/ M; i- K+ Q- {" p; \0 T$ f. ?5 Y  出陕西陇县30里,就是有名的固关。固关也是陇县西行翻越陇板的第一站,早在《永乐大典》里就有“固关站,有马200匹”的记载。固关在陕西省陇县固关镇,想必镇名因关而起。由于交通上的便利,固关镇成了关山脚下的重镇之一。
( \# ?9 [5 t' k& f# b8 d# [
, c5 E/ v+ y4 B8 e  从固关出发,不远即到大震关。原名陇关,后改名为大震关。大震关设在千水之南的重岗之上,关前方两道峡谷,一条通秦家源,一条通老爷岭。关于大震关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元鼎五年10月,汉武帝刘彻在凤翔祭祀五帝,之后在大臣的提议下翻越陇坂视察民情。汉武帝乘着华贵的马车西巡,当到达陇坂地界,天气突变,霎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因此,陇坂被称为“大震关”。 0 A' J7 U0 }4 ^' u) e# E" a) d
+ r3 I# s! Z( S' i& ?1 X  ^7 R
  而与大震关息息相关的,就是安戎关。赵建平撰文介绍,安戎关原名定戎关,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由陇州防乱御使薛逵移筑,该关建成后,大震关即废。而安戎关已于1980年被陕西省陇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立碑示人。
, Y5 D5 E6 ]9 b( u+ t- ]# I
8 p- x( e: q, l+ `1 T& q! _  p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翻越关山时就给宇文判官写过一首诗。他在这首题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诗里如下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唐代的关山古道,不但关隘遍野,而且还设有不少驿站。
8 E$ R( C0 ^1 R, V
. i9 _) E5 q. N5 c3 Y6 `6 S  据史书载,唐代驿站三十里一置,若地势力险要难行,可不必三十里。据陕西陇县地方志载,唐代从长安往行,关山一带由东向西依次设有大震关驿、分水驿和马鹿驿等。至今,在关山一带,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亦有几处有名的驿站,遗址尚存,而且,村镇的名字里,也均有驿站之字。它就是张棉驿和长宁驿。
# p- r& i% q# U2 A
$ i# _- _- J1 D  R/ x" ^  R  张棉驿在张家川县北部,至今,还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据史料载,西汉时期外交家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经匈奴被俘后,匈奴王单于见其一表人才、有胆有识,便将公主许配为妻,但张骞始终秉持汉节。后来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返回中原途中,恐带妻儿回长安汉武帝以叛逆罪杀掉他,便在途经张家川时,将匈奴公主和孩子安置在张家川。张骞回长安面君复旨,汉武帝见其一片丹心,不但赦免其罪,封张骞为“博望侯”,并钦定张骞长子张绵为亭驿官职,建立驿站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石桥村,辖行政、军事为一体。后因羌人不断骚扰,张绵便将驿站迁移到今张家川张棉乡所在地。因驿官名叫张绵,后人称此为张棉驿(棉是绵的同音),名传至今。 ' ]6 A+ Z1 d0 T, ?5 ^8 [# `
1 Y! U# N1 G4 }5 K( V& e# e- i
  长宁驿其实离张棉驿不远,在张家川的马鹿镇。据《明史》记载,长宁驿道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凿山开通的。其实,明清时期,长宁驿是陇右一带直通陕西凤翔的通道之一。现在,一条不甚规整的山路,在山坡与森林间时隐时现,延伸向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而如今的长宁驿村,分上店和下店两个村落,不足100户的人家,在这里清贫地生活着,他们也许知道,这里曾经是商贾走卒歇脚的繁华之地。
/ V( q) q' f7 s2 \' ]/ _( `
. |$ Q. M7 A! A! o# _/ |4 W. f( X# ]$ B  古道史迹 $ H& d( ~$ m2 e# D" {, U1 x
9 @8 @6 g& s/ H' m
  关山古道,作为一条控制陇右一带的重要要道,常常在古代的史书里出现,同时,也常常出现于古代诗词当中。甚至说,它在古代诗词里的出现,比丝绸之路出现的频率还要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呢?关键的一点在于,分东、中、西三段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漫长的古道,它是由一段又一段具体的古道连接而成的,因此,每一个文人雅士的感知,只能来自于这些具体的物象。而关山月、陇头流水、陇头辞的出现,就是明证。
* S% v! _1 [. Z* `; W# E  W0 @) B1 o* o0 E
  其实,早在《诗经》时代,那十五首《秦风》,记叙的正是关山一带。在陕西宝鸡陈仓出土的石鼓文,作为一组叙事诗,同样,也是对诗经秦风的补充,更对秦文公时期关山一带的交通情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 R  C. Z1 U; G* p+ q# v
+ D+ O2 p7 ?2 g% q3 a& z  如果说这秦风与石鼓文是对关山一带没有具体边缘的大范围的一种抒写的话,那么,汉代乐府里出现的《陇头歌辞》,则是古代诗歌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关山一带出现的记述。尽管在此之前,张衡的《四愁诗》里已经出现过“欲往从之陇坂长”的感叹。
2 B6 p3 P- _, z+ R. @" x
0 B6 e* S! |! f3 C' q* m  而此后,几乎每一位有过西行之经历的诗人,都为关山留下了诗句,或咏或叹,或歌或泣,无不充溢着浓浓的情怀。像王维的“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的感叹。
0 l: ^. Q  I, S# u1 G7 v- r4 `% D6 @( ?) h/ V! X# s
  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以花儿为载体,抒发着内心的情感。2008年的夏天,我在关山一带漫游时,在一个小小村庄的村口,听到了一位老人的歌唱。他略带吵哑的歌声,在苍茫的暮色里,越发苍凉。那天,我记下了那几句简单的词:关山发出黑云了,张家川下了雨了。庄稼买卖不管了,一心盼望着你了。
: p, Y+ M4 [/ I( w* ^# m/ ?' A4 C$ k+ g: @5 l6 b$ S
  这,在我看来,其实是对遥远的陇头歌辞的一次回音。
0 `3 n7 X" L% h
发表于 2011-9-16 0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很具体,赚了
发表于 2011-9-16 17: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作者:叶梓,该文发表在期刊《丝绸之路》2009年11期。9 s4 t4 j- k- V, J
写的很不错,我在博客中有引用。
发表于 2011-9-16 17: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没有时间关心过去的关山。只关心今天的关山。
发表于 2011-9-16 18: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作者对关山的了解,胜过我们这些关山人,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6-2 21:34 , Processed in 0.0531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