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0|回复: 3

马勺 脸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6 06: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马勺作绘画的“纸”,以社火脸谱为内容的构图。马勺脸谱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想象奇特、线条穿插变化、忠奸善恶各有特点,既单纯又细腻,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清新、自由、夸张、异彩纷呈。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些画在马勺上的脸谱的时候就被那五彩的画面震惊了,马勺上也能绘画,而且画得这么艳丽夺目,真是难以想象。; A2 a( O- c/ t

- u4 f4 l9 ^/ e3 a/ {2 I4 ?6 L/ ], h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椿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社火马勺脸谱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当今的社火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形、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智慧。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中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避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 z8 f+ B: h. Y7 m
: {: [% f( |* r. H" j6 O0 f  社火; W. f, C' T) l# O$ [6 F4 A

: T/ `5 S% p* E  W# N8 E  社火是民间传统的集体游艺活动,它起源于隋唐年间,过去称“射虎”是取其以正压邪,和祈求万事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之意,曾经也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表演。/ m1 q% Q6 V$ B3 }1 T. K5 |
7 ^) T6 t, F: w6 U$ h* l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身、巫术、祭祀、宗教。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 u* k% G; ?6 w: z' M; ~$ f! A+ G& X4 I6 h6 b
  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而正月十五的社火最隆重,声势最为浩大。上世纪80年代中的几年里,陇县正月十五进城表演的社火队就有一百多家,观看社火表演的观众近十万人。宝鸡县赤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
) \: `! N) i* ], E$ [# b3 n) f9 O& Z
% N4 y! a3 l; N  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辨识人物的忠、奸、善、恶。
) y5 q& P6 b+ k6 k, @- ?: ~/ W0 F# g) N
  社火脸谱  a* ]. ]0 M( p& ~' }: R4 s+ J+ ^
* R$ i$ k! |, h9 s6 T
  社火脸谱源自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民间吉祥物。西北民间悬挂在厅堂,招财进宝、迎祥、纳福之意。上百款不同人物造型的脸谱,生动、夸张、想像力丰富。: {7 o; C) J" E- S3 i& ?
* l; W( B( i- J# _+ G4 A
  “社火”旧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要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具有正义、光明、红火之意。7 b8 _* u$ R5 A: O0 ?8 E* N4 \- ]" d
7 v2 E  R- J+ [! V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渊源关系。早在商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为“大傩”、“驱傩”,后这种驱傩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陕西、山西、甘肃等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社火活动。
/ N; W* a! h* {* r# g7 y* h  J; R) {5 p; q9 `' R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陕西系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的遗风。经历了历代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确立,社火脸谱日臻完美。) V  R3 x" s- p
7 p: T: c% a0 r: p& {4 u
  社火脸谱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其线条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以颜色来标志忠奸、善恶、美丑。民间艺人还根据自己编的画眼、画眉、画口、挂髯等口诀,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了然。: v, Y6 [9 {1 i' }! [  _. B
: U3 {9 H2 R$ S: C3 m" _
  马勺脸谱
# U8 i4 ?& B, o! D3 D* k( b4 U1 Z' ?& x2 x! i' n# P+ A3 m
  马勺脸谱为陕西三秦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马勺脸谱的制作过程很复杂,先是挑选产于秦岭的上好桐木、杨木或者青蛙木,手工用铁铲挖成马勺形状,外面打磨光滑,插入陈年小麦中吸干木头马勺的水分,然后再次打磨、上底料,完成绘制!' O2 J6 ^  Y2 h1 R' L+ b& I$ Y9 x

: d+ Z/ U" u7 d  看似简单的脸谱,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戏剧脸谱的起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最后又融入了很多秦腔的脸谱色彩和造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五千年前很多青铜器和彩陶上的纹饰在马勺脸谱上也得以延续,所以它又被称为商周纹饰的活化石。
8 m2 Z1 U  k, y" O: R" E% V: a" P. b# ^3 @. Y
  马勺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其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H4 t% c+ o0 z, @

, {2 s+ ^; O# C  马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距今已经拥有1500年的历史。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避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避邪。
6 \3 L' Y( S( c( {
# P2 ?) z/ `" L/ O; r, D, c  马勺脸谱最讲究的就是色彩,每种色彩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着人们对脸谱所刻画人物的各种情感。马勺脸谱还有一首专门的用色口诀:“红为忠,白为奸,绿侠野,草莽蓝,黑为真,青勇敢,金银二色鬼审判。”% Q. C2 b$ a* i

: B6 X9 z2 a& p" A  社火马勺脸谱* A+ [$ W7 G- i0 X! o3 M" C

+ ^. R" Z0 W4 q. i% y- c  马勺上以社火脸谱为内容,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象征性。陕西社火马勺脸谱,以它浓烈的绚丽色彩,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展现着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9 L! Q$ y0 D# \, @

' A! I  ^: b. C) E  陕西的社火马勺正是社火脸谱艺术与民俗的巧妙结合和应用。将社火脸谱绘制在曲面的马勺上,使社火马勺成为了社火脸谱的新代名词。不仅如此,现在社火脸谱也绘制在泥、纸模、木铲、梭瓢、四神斗等民间生活用具上。
3 |& A4 N4 T9 x4 ?3 R  c+ Q5 h4 a, }8 Y: F
  社火马勺脸谱落笔回转顺达、匀而不板、工而不僵、粗犷豪放、色彩明快。绘制技法上运用了“沥粉贴金”,使得作品更富立体感,熠熠生辉却古朴淳厚。
5 B; A. Y* Y. q4 }" N1 V% R" }. h; N" ]& C: L
  社火马勺既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也是民俗应用的回归。其创作完全吸收了西秦社火脸谱创作技法,又沿袭了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的风格。- O1 U% q/ z: ]' p
# H9 o7 n  n0 G' X9 I: `
  正因为采用马勺,使社火脸谱重新回到了特殊面具的范畴。陕西社火马勺是民间美术的精华瑰宝,集艺术、文化、实用、经济价值于一体。在文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占据社会文化主导地位的今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正愈演愈烈,研究学习传统文化遗产和民俗,具有创新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现实意义。
$ s8 K3 }7 ]$ N: R& s5 I
  v5 n; ?0 b  y/ U# L; r  本报记者 余明3 H0 a5 t5 {8 Q$ `5 a& M

) _4 h& }7 Y# J% H
- l# g3 Y, j# Y8 F* z(本文来源:三秦都市报 )
发表于 2009-5-23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发写脸谱看看。
发表于 2009-6-4 0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做好发些图上来!
发表于 2009-6-4 10: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发成脸谱图片岂不更直观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6-10 16:01 , Processed in 0.0404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