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8|回复: 5

[陇县新闻] 英姿飒爽 铿锵玫瑰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2: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这是一个由平均年龄 18岁的女民兵组成的英雄集体,一年当中她们有 6个月生活在海拔超过 1200米的高山之巅。
. O) o0 G; q) J  A7 J( ?7 e( h. n8 y6 H* F5 o
  1口铁锅,3间土房,5个姑娘,在荒山野岭,她们一身戎装满腔豪情,毫无惧色地面对雷鸣电闪,果断地击退威胁农作物的冰雹云。1 N; D! ?# e! r& M2 r% d
. J. Z% n. a% t& w
  6任连长, 12个炮点, 37年龙口夺食, 1000多名女炮手代代相传,与冰雹灾害作着顽强的斗争。 37年来共组织打雹 700多次,累计发射炮弹 85000多发,减少雹灾损失近 6亿元,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女子管天兵”、“庄稼保护神”。
5 D# n  c. H/ x3 m% K$ U' A+ J
5 G+ h+ |3 c. {7 \* \4 W7 [  这就是成立于 1974年的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 2001年 8月,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将这个集体命名为“民兵女子防雹英雄连”。' B: N' a' h: a4 v8 E# Z/ ?0 m+ e

) x! m  d5 o8 {' ^  十年过去了,昔日这支以人工影响天气、抗击冰雹保护农作物而受到表彰的英雄集体,传承着老一代女民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续写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新篇章,为陇县抗雹增雨、促农增收再立新功。2011年 4月 20日,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视察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高度评价了这支队伍 37年来在当地“三农”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并指示“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好民兵队伍”。
$ ^/ z0 f9 C# Z" z( c
2 P# f' Y/ y6 ]' P  n4 _  7月初,记者来到陇县,登上高山之巅,走进这群可爱可敬的新时代女民兵当中,探访她们在荒山野岭的高炮点鲜为人知的生活。- G; n) m  {" ]5 N  g$ m9 L

; K* l5 ^' I+ u. @/ Q8 O! E- h% s! E  荒山野岭上的苦乐年华- w# g$ C4 G& w& ~

3 q0 l. }7 |- L" m5 X! y7 E0 [  ——这是一支勇于吃苦的队伍,面对艰难困苦永不退缩; W: Z9 N) b  b: I
5 z+ A5 y$ j6 k' d/ q. P. h' M
  2011年 5月 18日凌晨 1点 15分,陇县天成镇张家山炮点的女民兵发现连阴了几天的天空在西南方向出现一片红云,她们迅速联系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并逐个呼叫同一防线的固关、米家山炮点,几个炮点的姑娘都没睡,全都在等待随时作业。突然,电台里传来了指挥部的命令:“ 2点 30分开始作业,给时 3分钟!”
" v% t  j, }$ z) i) u
. I+ n( b8 z5 S2 C% J  暴雨说来就来,姑娘们刚冲上炮台,大雨也像算好了时间一样“哗啦”一声倾泻下来。击发手王亚萍一屁股坐在早成了水窝的发射台上,着急地大喊:“快压弹,再慢一点冰雹就下来了!”铜钱大的雨点砸在她们头上、脸上,可谁都像没感觉到似的,只是忙着备弹、装弹、瞄准、发射…… 53发炮弹准确击中雹云。冰雹没有落下来,姑娘们却早已浑身湿透,一个个从头到脚淌着雨水。+ [, v  R$ {6 ?% A3 j0 T' V2 F

* c' v) Y2 A# J3 P  凌晨 4点多,电台里响起急促的呼叫声:“ 003, 003,西南方向再次出现黄云,做好作业准备!”大家穿上还在滴水的衣服迅速集结在炮台等待作业命令。
8 s$ [; _5 ?" e) m$ A' f- P4 b& S6 Q0 J' k* u, }# R! k
  对于炮点的姑娘而言,为打雹云被暴雨浇透、整夜无眠并不是苦差事。 37年前刚成立炮点时,老一辈女民兵割茅草盖房,用弹药箱当床,满山遍野挖野菜、捡柴禾,自己动手镐刨锹挖平整训练场,人人手上是血泡,震裂了镐把,甩肿了胳膊,没有一个人叫苦。这种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始终激励着新一代的女民兵。
) U# _% L3 r8 d, j
% I8 g& x+ I% N  T7 n" F& R  其实,最苦的还是山上缺水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白杨林、石岭等炮点,你可以看到用架子车放上汽油桶改装的拉水车;而米家山、固关等炮点,你还能看到用 2升的大饮料瓶改装的提水工具。女民兵们说,平时吃水都是人武部和气象局用机动车往上拉,存到水窖里,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质,只能用来浇菜、洗衣服。固关炮点是一座独立的山包,山路有 50多度的陡坡,姑娘们一年守炮点的 180多天,要天天下山抬水吃。一旦下雨坡陡路滑,水快抬到炮点时一不小心滑倒,几个小时的辛苦瞬间就会化为乌有,姑娘们经常是擦干眼泪继续下山抬水。如果遇到连续干旱,山下的泉水枯竭,只能舀点泉眼底的浑水,一桶水半桶泥,抬上山要沉淀很长时间才能用,有时一两天吃不上水。
1 P. x: C& [6 y& N; ]1 n6 ^% n$ w# D% q
  陇县缺水干旱,农民大都食用窖水,姑娘们种在炮点的菜多数只见出苗,难见结果,所以炮点前后的野菜常常被挖了个净光。有时候下山买点菜,几个人都省着吃,一个葫芦瓜能吃几天,有时没有菜,一天三顿白面条也是常有的事。
- T& a9 @3 o" m* ~% ?( H0 F* z+ F4 x/ I* l" z
  12个炮点周围都是荒山,深夜曾经有野狼在铁丝围成的院墙外嚎叫,她们机智地在院中引燃柴堆吓跑恶狼;房梁上有时会掉下来粗大的绿蛇,不是落在女民兵的被子上,就是盘在厨房门后面,吓得她们整夜不敢进房间;山头上几乎天天刮大风,山风带着哨音刮得尘土飞扬。
& }6 k9 ], Z0 f% J/ M1 p! b
5 `% Q7 H0 H8 c1 n( z  每年从五月到十月坚守在炮点,炮手们的家就在山下,但是即使没有任务也不能回家,寂寞难熬的滋味是常人难以忍受的。5 @6 K% F/ n( ^: y* S/ K
5 z/ Q: v% n: o1 p3 q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苦不苦?的确很苦,但是这些女兵们却能一年一年坚守下来。晚上害怕了,她们一起大声唱军歌练胆量,唱完歌还戏称这是苦乐年华;寂寞了就站在炮点的院边望望山脚下的家园和田野,那里有她们用心守护着的家人和一年的希望,有给予她们全力支持的乡亲。
" Z! F2 u# S; q7 \
: S; |: ^9 ~5 e# Y! v3 U' }' G) k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这些特别能吃苦的女民兵们心里不仅装着自己的小家,更装着四里八村的乡亲,她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荒山之上,不畏艰难困苦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8 N& u+ g2 `: L4 x1 A" d5 |$ j8 d+ M
  巾帼战旗在高山之巅飘扬
& S; v4 r9 T, [  d+ z5 A
7 L* O- K  [& B& o$ D  ——这是一支甘于奉献的队伍,面对名利始终胸怀坦荡
) ?5 }' A! B4 S
3 ^  O# }& ^0 W7 e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在女子高炮连当个女民兵,不仅是全家人的光荣,而且村上还给记工分、发几十元补贴,比在城里的饭店打工挣得都多。那时候的农村根本就没有劳务输出一说,所以陇县武装部选女民兵可以说是十里挑一。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向南方输出,外出打工每个月挣的钱是当女民兵的十几倍、几十倍,不少农村女孩纷纷走出家门,招募合格女民兵的工作越来越难。
& g+ o1 ~4 [' o; N( K4 R
" g( j* g- O) k; t( l) W  作为农业大县的陇县绝对不能没有高炮连!陇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冷热强气流的交汇点,是陕西有名的多雹区,年均降雹十余次,最多达 37次。 1973年的一次冰雹,全县 16万亩农田颗粒无收,碗口粗的白杨树被冰雹打得树皮剥落,叶片落尽,惨不忍睹。
2 u6 v9 y* k9 ?6 \4 Y9 X# D2 o, l; A% M2 b* J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陇县的烤烟、苹果、黄金梨、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每亩经济作物的价值都是 2000元以上。每年 5-10月份,陇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利于烤烟生产。“十一五”期间,陇县共收购烟叶 3468万公斤,烟农收入 3.51亿元。 2011年陇县烤烟种植面积将达到 7万亩, 15个乡镇种烟户达到 4200多家,预计烤烟种植业财税收入将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一旦遭遇冰雹 ,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十几年前将更加惨重。
$ ]  l* [" I; g- u# }8 Q/ c  |6 N$ g+ x$ n+ b' e! O
  女子民兵防雹连利用战场上打飞机的高射炮打散冰雹云,确保了陇县 23万农民每年的收成,坚定了他们发展特色经济、走上致富之路的信心!
1 ]6 y& k- X2 f' m$ @! r/ r
: \/ b% g  Z7 ]9 ^  H+ H  但是,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女民兵”当年神圣的光环难以吸引年青一代。 2002年前后,几十个曾经在炮点干过两三年的老炮手也外出打工。可是不管走到哪,不论一个月挣一千还是两千,她们魂牵梦萦的还是年迈的父母、生机勃勃的庄稼、炮点那些一个月只拿 88元的战友!听说征兵困难,这些走过苏州、下过广东、去过深圳的女兵们坐不住了,她们纷纷离开工厂回到生养她们的陇县,申请参加每年春季的民兵集训。( Y+ d" _5 ?' J/ v$ R% A( N6 S  p/ q
/ {! `: `9 X* B5 w. f
  老民兵杨转娥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到炮点;闫素琴把自己的嫂子、侄女都动员上了山;邢向丽给未婚夫做通思想工作,和女伴王华连续 4年在炮点战斗;杨毅霞的丈夫在外地工作,给她找了一份管理档案的工作,甚至在武汉买了房子,但杨毅霞放不下炮点, 2011年又报名参加了集训;安彩琴的丈夫在县城给她找了一份月收入两千多元的工作,叫她下山早点生个孩子,她却反复做家人的工作,留在山上一干就是 5年多……当记者问闫素琴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为什么生了孩子仅仅 70天就参加民兵集训?她笑着说:“保住庄稼在陇县是天大的事!出去打工也许能挣些钱,但是冰雹打下的窟窿多少钱也补不上。娃得慢慢长,打冰雹的时间一秒钟都不能拖!”0 I- N9 _/ i' v6 x2 x) x: @4 X! P

7 y, G7 S) L! b+ ~" }5 x3 o" k% f0 F7 u  炮点的姑娘们每人每月拿出 10元钱用于集体灶买菜,米面油都从家里带,日用品一个月平均不到二十元,很多姑娘还要从微薄的补助中省出两三百元给父母。
/ n5 A, n) w0 U/ U% k+ j% c
! F! i$ c* O$ C  这些朴实无华的农家女子,她们不贪恋大都市的繁华,不计较每个月收入的多少,不在乎荒山野岭的寂寞,在生存条件较差的环境里24小时坚守炮点,让巾帼女子防雹连的火红旗帜高高飘扬!她们的辛苦和付出,换来了庄稼的丰收和百姓的富足。1 C6 i0 ?. w$ t8 z1 o/ R% |8 H% Y

4 L) P. T! v4 T! X6 M9 i  火烧寨乡郭家槽村位于白杨林和峰山炮点中心位置,处于两个炮点防雹作业的“死角”,冰雹年年坑害这里的农民。 2009年 5月,陇县正式在郭家槽村附近的山顶上建立起炮点,短短 3年时间,在女民兵的保护下,每亩产值 3000元左右的烤烟再也没有受到冰雹的影响,家家户户的经济收入连年翻番,土房变砖房,生活大变样。如今,镶嵌在火烧寨乡政府办公大楼上的“宝鸡烤烟第一乡”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老百姓常说:“炮点女民兵守着咱的‘钱串串’哩!”) c+ U. w. p* ]# q4 z1 {1 N
) K, ^; }+ k) q2 {8 q: v0 G5 r
  正像百姓们所说,“高炮防雹是陇县庄稼的保护神”。为了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陇县、宝鸡军分区、宝鸡市烟草公司拿出经费,逐年把女民兵补贴从每月几十元提高到 2011年的每月 610元,并准备在 2012年提高到每月 1000元。几年来,为炮点新建了营房,几次更换彩色电视机,购置 DVD及各种文体用品;每年端午节,陇县的党政军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都要上山慰问炮点女民兵,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女民兵身边。# @$ P2 v' i' i9 B2 x0 E
' [( m: Y) n1 t& g/ P" E  c
  为了更准确地预报冰雹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作业指令, 2010年,陇县在省政府支持下投资 140万元建起了“雷达监测指挥系统”。
+ K3 e/ m% A7 m
; q5 [4 L6 f4 i: Y- J* H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奉献和责任谱写人生华章
- I) ~% o& s7 y" d- ]
+ e' D& J) i" R( \# B2 f" P  —— 这是一支敢打能拼的队伍,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 o3 j1 D$ j+ |  P4 A1 @
& l; p* z% t8 V# d, H  献身一项事业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升华。女民兵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人生与陇县防雹增雨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0 g& M& |+ A. N
/ V! T$ Q" G. R9 ?9 k+ a5 [9 I7 w  2008年 5月 12日,高炮连女民兵进驻炮点的第 7天,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陇县全境,炮点破旧的营房摇晃起来,房顶的土不停往下掉。“地震了,快往院子里跑!”米家山炮点老民兵王巧霞边喊边把其他姐妹往屋外推。刚出房门,“轰隆”一声巨响, 2米多高、 5米多长、 40多厘米厚的宿舍隔墙倒塌了。“巧霞没出来!”姑娘们惊叫起来!这时,在一阵烟尘当中,手臂被门框划破、浑身上下都是尘土的王巧霞小心翼翼抱着电台出来了:“我没事,这可是咱炮点最金贵的‘电器’,险些被埋在里面!”
8 y6 Y$ Q! o; `7 j1 L7 g% b1 i8 Z, l# d$ u3 c; p+ M6 U& _
  大地终于不再颤抖,扬起的尘土还没散去,姑娘们在班长的指挥下,清点转移防雹炮弹、检查调试电台。忙碌中,天渐渐黑了。家里怎么样?有没有人受伤?姑娘们当时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山脚下的家中。可她们都明白,家里需要人,炮点更需要人。 5月是冰雹高发期,这么强烈的地震,要是再来了冰雹把田里待收割的庄稼毁了,那更是雪上加霜。而且电台、炮弹必须时刻有人守护。那一夜,姑娘们就在露天野地里互相依偎着,听着山风呼啸,经历着余震,坚守在炮点。
4 j1 }1 H" o% D+ e4 d* N' u8 ~9 u& _3 r. Q6 e" a
  地震发生后,上级第一时间慰问炮点,并给各个炮点搭建了防震帐篷。姑娘们将防雹炮弹、电台等物资移进帐篷集中存放,白天夜晚寸步不离。饿了,就在垒起的石头灶上简单做点吃的;渴了,舀起水窖里的存水喝几口。山顶没有阴凉地,如火的骄阳将帐篷晒得犹如蒸笼,姑娘们先后中了暑,然而重任在肩,她们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  Z- N6 B1 K0 w: P1 \3 F( Z

7 Y7 _0 G/ E3 n2 w; M* h  5月 16日,震后第 5天,陇县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在组织开展的三轮防雹作业中,米家山、固关、张家山、柳曲塬、石岭炮点在震后进行首次作业,共发射防雹弹 154发,全县无雹灾损失,为震后夏粮收储、农作物生产恢复、重建家园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陇县县委、县政府称赞防雹高炮连“经受住了考验,是特别能战斗的新时代民兵典范”。
9 s  }, u4 j  l4 t& ^: t1 ?( ]
1 P. q. T' U* W2 X# a, X  在炮点当民兵,意味着责任与奉献。2011年 5月 27日,石岭炮点王永霞 2岁的儿子又吐又泻,腿脚不灵便的婆婆硬撑着把孩子抱到炮点,催她赶紧带孩子去县医院看看。刚到山脚下,一团橘红色的云朵从西边翻卷着扑了过来,天空刹那间变得黑压压的。多年的防雹经验告诉她,“黑边红梢梢,必定下雹雹”。王永霞下车抱着孩子拐进了村里的小诊所,一边给炮点姐妹打电话让提前做好作业准备,一边央求街边的老乡骑摩托车送她回炮点。大夫刚给孩子扎上吊瓶,伴随着电闪雷鸣,指头蛋大的冰雹夹杂着雨点便砸了下来。王永霞抓起诊所装药的塑料袋套在儿子头上,三两步就跳上了老乡的摩托车。她一手高举着吊瓶,一手把孩子紧紧搂在胸前,不停地催促老乡骑快些。返回炮点时,姐妹们已经开始了作业,王永霞把儿子放到床上,把吊瓶挂在蚊帐杆上,抓了几床被子挡在床边,扭头就冲上炮位。经过近半小时作业,雹云终于被打散了。浑身湿透的王永霞向指挥部详细汇报完作业情况才赶到儿子身边,看到儿子小脸上挂着眼泪,声音嘶哑地叫着妈妈,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p9 P, {" }* u

- \4 T5 B- ]1 G7 ~- ], F  2011年 7月 6日,记者在固关炮点见到了 4个 90后的女炮手。 1994年出生的徐美兰家在上叉村,今年 5月 27日,她家里种植的 40亩烟叶全部被损毁。恰恰就是这次灾害,让年仅 17岁的徐美兰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9 v, K$ F( _2 h. Z( e2 Q
% Y; s; b. v& O; m! b
  5月 27日下午 4时,陇县固关、曹家湾、关山、天成一带发生了30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雷阵雨和冰雹天气过程。全县范围内的 11门高炮全部参与防雹作业,先后作业四个轮次,发射防雹炮弹 454发,取得了良好效果,陇县县委、县政府对陇县气象局和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予以通报表彰并各奖励两万元。即使这样,在距固关镇约15公里、半径约 5公里的唐家河、上岔、柴家嘴等地仍持续降雹达 20至 3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 30毫米,积雹厚度达 30厘米,冰雹伴随短时大风暴雨并引发泥石流和山洪,2870亩小麦、 2718亩玉 米、 186亩 烤 烟、8000多株核桃及苗木等经济作物受到毁灭性打击。
4 _, U% Y, L  O7 h: C4 g. G- M. Z8 r6 l$ ^( l1 ~/ x5 U* M
  当时,驻守固关炮点的姑娘们全力以赴做好防雹作业准备,周边的米家山、峰山、白杨林、张家山、郭家槽等炮点,在气象局的统一指挥下,也做好了火力联防的准备。由于陇县上空有飞机航线,防雹作业必须向上级空管单位进行空域作业申请,看着冰雹越下越大,女兵急得哭作一团。雹情瞬息万变,等接到命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防雹时间,导致固关镇上忿村以西、三桥村以南等六个山村烤烟、玉米、核桃、小麦等农作物几乎绝收。眼看丰收的庄稼被冰雹打得只剩下光杆,已经成熟的烤烟叶子被打成蜂窝,乡亲们满眼怨恨捶胸痛哭,徐美兰和女民兵们再次哭红了眼睛,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 P" y5 r6 }# ?
# @/ Y5 m: S; n2 S6 Z0 P7 Q; V  90后的城里女孩,不是在大学读书就是在父母身边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但是高炮连的 90后女民兵却在暴风雨中与“雹魔”战斗,在骄阳下顽强刻苦地训练,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恪守着军人的职责。在报效祖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刻苦磨砺中,她们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也展示着人生的华彩乐章!% v! C9 n9 Q5 v5 Y1 e% u  r. I' R0 g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 ~9 x, w0 S$ O# f/ ]; \) ]2 l2 H, ?9 C! l6 d: t5 O, {
  —— 这是一支忠于使命的队伍,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 U% o7 r0 L. q( ~; U, l2 o" f% F1 k6 l3 Z
  2003年,联合国官员金玛丽·考博士来到陇县考察人工防灾减灾工作,她感叹陇县在防雹增雨减灾上做出了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称赞女子防雹连为“敢与雹魔抗衡的女英雄”。
% |* }) J% W! K  p5 \$ c
; m, [, o7 g2 e2 T6 _: b5 a  女子防雹连之所以能够 37年坚守炮点顺利地完成防雹减灾任务,得益于每年上山前刻苦严格的强化训练。每年 4月上旬,来自全县 10多个乡镇的 60名姑娘,入驻训练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封闭式训练。
3 j  r9 y/ y3 c. x" `. A8 d9 R% D  O- P$ I8 X. \" {' f' Z
  练队列、练体能、学高炮操作、学看云识天……姑娘们在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脸晒黑了、头晒晕了,腿站困了、脚站痛了,在 4月还不太热的天气里常常汗流浃背,但没人叫苦叫累,没人怨天尤人,更没有人离队而去。女民兵们努力学习气象知识,能够做到看风识天、看云识天,探索总结出了“红云黑梢子,必有冰雹子”、“恶云伴黄风,冰雹来势凶”等经验,能够在黑夜中辨闪电、听雷声,感知有无冰雹。. |( y% D+ J+ p

# o0 L5 L+ d( s* [  操炮技能课上,常常有人被炮管砸到、被炮栓挤到、被炮身蹭破皮、被弹匣挂破手。而这个时候,这些才刚刚脱离父母庇护的姑娘们总是选择咬牙坚持着,拼尽全身的力气练习着。
' }8 R* A3 n. m  @  E
( n$ k, f0 n' s7 [# `* a, q  2010年,老炮手高喜娥在教新民兵操炮训练时,一名女民兵起炮力量不够,高喜娥见状,迅速上前猛用双手去接,但牵引杆反弹力过大,一下就砸到高喜娥脸部眉心位置,她顿时倒地不省人事。到医院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训练时间这么紧,我怎么能躺在医院里?赶紧回去吧!”于是,她带伤坚持训练。) v! D+ I5 P5 C* J; H8 `8 q3 ]
: X7 j; o& c! E1 D: x
  集训时,武装部的教练都要给新兵们讲述老一代女民兵艰苦创业、乐于奉献、不计名利、爱岗敬业的故事,以感染新一代的女民兵。. [+ d3 w5 ]( D% |" w+ X
2 {2 {$ J% ~, H& |
  炮点虽然比不上正规的军营,但在陇县人的眼里,依然是锻炼人的好地方。也正是在一次次风雨作业中,隆隆的炮声成为送给女民兵走向坚强的最好礼物,让她们完成人生中的自我超越。 1994年出生的王陇英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也是宝贝疙瘩。今年她在老民兵的动员下参加了集训。来到张家山炮点后第一次试炮,“轰隆”一声巨响,王陇英吓得脸色煞白,捂着耳朵就躲进了宿舍。 2011年 5月 27日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炮点女民兵冒雨实施防雹作业, 16岁的王陇英看到大家异常忙碌,她也忘记了害怕,紧张地穿梭在弹药库与炮台之间运送炮弹,由于急着拆开弹药包装不小心被割破手指,炮弹沾着她的血迹射向云层, 37发炮弹打散了冰雹云,王陇英的指尖还滴着鲜血,她笑着对姐妹们说:“雹云打散了,真好啊!”。8 f7 ]9 Y& J% P( x* m
, p2 ~0 J2 t3 w  c6 p2 w
  轻伤不下火线,坚守炮点是女民兵的职责。 2011年 7月 3日晚,固关炮点 16岁的闫洁耳朵里钻进了一个小虫子,自己悄悄去山下的诊所往出掏,结果耳膜穿孔鲜血直流。县气象局立即安排专人护送她到宝鸡中心医院。看完病返回炮点的途中,闫洁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不要告诉她的父母,因为她舍不得离开炮点。! ]+ `) r8 N7 q- N2 A# N
( i/ T  s0 z' Z+ Q/ d0 e1 r5 f. V
  白天操作难度相对小一些,但是雹云时常在半夜或者大雾天气出现,云层低,山中水汽大,有时漆黑一团,有时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见,为应付这种极端天气,姑娘们专门练习听雷声打雹云的特技,而且百发百中。
: _9 ?5 |+ {. c+ G( o6 [9 s1 g% k( d8 P! T
  其实,对防雹连的女民兵来说,挑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既有天气的、生理的、心理的,还有技战术方面的。为了打牢防雹作业的思想基础,强化战斗精神已经成为防雹连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防雹高炮操作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就不能上炮作业。为了通过考核,有的手撞破了绝对不吭一声;有的为了锻炼力量,偷偷地做俯卧撑……仅 2010年以来,就有 80多名女民兵取得了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格证。0 K# `, P6 S( A
4 a6 H9 _0 I0 Y; X; \; r. a+ l9 v
  37年的防雹作业,让女子防雹连在陇县百姓的心目当中相当有地位。每次高炮作业,周围村子的百姓总是不顾天雨路滑赶到炮点,想帮一把手,但是女兵们都婉言拒绝。: v% O3 P& O) A6 \  g4 B' _
    2008年 5月的一天,女民兵们在瓢泼大雨中忙碌地装弹、射击,原本气势汹汹的冰雹云化成雨滴落进万亩良田,浑身透湿的女兵们直到盖好炮衣才发现,在炮点院门外,放着一篮鸡蛋、一捆韭菜、几块生姜、一袋红糖……这样的事经常有,女兵们感动的同时,也更明白自己肩膀上担着怎样的重任。
: ?" [0 v$ W2 j$ ?# G0 m9 _
* f# H. z2 R/ I$ s! ?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仅 2010年 5月至 7月,陇县女子高炮防雹连就人工降雨2次,实现经济效益 600万元;防雹作业 7次,发射炮弹 1948发,发射 W R - 1B型火箭弹5枚,使 45万亩农作物受益,经济效益 1600多万元。
; T9 _% Z3 H/ z, ~! p- d; a: P; O; ]  T& n! _
  这支英雄连队组建 37年来为陇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被兰州军区、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省市妇联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学雷锋标兵单位”、“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2001年8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陇县民兵女子防雹连“防雹英雄女民兵连”称号。 2002年 6月被总参、总政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 2010年连队党支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s( h1 [/ b& }" l2 ~3 a0 g
( x0 n* L3 y/ `: i7 p; G) J- F2 I
  陇县共有一千多名农家女子在 37年的防雹事业中先后走上民兵岗位,一代一代坚守在荒无人烟的高山之巅。她们始终保持拼搏奉献精神和昂扬斗志,积极投身防雹减灾服务人民的新农村建设中!她们就像一只只矫健的山鹰,在防雹减灾事业中唱出了无悔的青春;她们更像是一丛丛火红的铿锵玫瑰,在贫瘠的土地上郁郁葱葱,在高山上吐露着芬芳、写满了忠诚!' G: @% W/ O7 S3 H6 a$ }6 z! f
# v5 g/ w$ y, U1 ~- A% X* i$ F! R
                                                                      来源:宝鸡新闻& @" F( L, c# g( w5 f- W& ?# F8 _
7 G, A% H/ {  E; ^6 M6 P- |
  # ?5 S- L. Z5 Z, }1 ]3 Y
  
发表于 2011-7-30 21: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感人!值得歌颂!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0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sdan 发表于 2011-7-30 21:24
0 H$ Y& h) @& ]; e& V6 g8 y* ]感人!值得歌颂!
# A' b4 H( l6 J- j3 D* `5 F( ?: y
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
发表于 2011-7-31 09: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见过一次打雷阵雨的
) q# b# J: D( ?8 @
. W  Q, V, U. t! L% S那个时候还是土炮  看着很壮观
$ Q: b5 J2 h3 ]' |% h+ Q6 I) W& e, c# b; j8 m6 \2 E3 x
我们家后面的山上就有个跑点
发表于 2011-8-7 17: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之前就是关注北坡山上的点~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6-2 15:49 , Processed in 0.0520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