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3|回复: 13

[散文] 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4 11: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sdan 于 2011-11-24 11:39 编辑 1 X( ?7 N/ r4 `

$ [+ B* c' k* j( v        今天感恩节,将这篇本不打算贴出来的纪念文章贴出来,以纪念和感恩我去世二十多年的父亲。相信在陇州大地这块沃土上的许多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样,身上都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痕迹,而这些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子辈来继承和传承的。
. Z, y$ z. @( d0 H7 i
; }4 X2 h& ?$ @2 E: F8 R8 z& p5 Q: g( v" m3 x. D
                          父亲(6200字)$ A! \0 U, ?  E) c7 i! {
       “严父祖上,家道丰盈,鸦片害人,由富变贫。幼失儒学,少入农耕,为持家计,卅岁成婚。勤勤恳恳,辛劳一生,安守本分,睦邻持重。抚教吾辈,首重儒风,耕读传家,诚信待人。年甫古稀,驾鹤西奔,无愧苍天,列祖列宗。”上面这段四字韵文,是我为父母立碑时撰写的一段记述父亲的铭文。
& l4 v  o( t! m1 _+ V       说到父亲,有必要简单交待一下家史。由于文革时家谱被毁,我所知道的都是些小时候听到的零零散散的东西。听父亲讲过,在他曾祖父以前家里富有,祖上中过武举,家里是书香之家,他曾祖父两个儿子各有一大院地方,大儿子就是原县文化馆馆长安德福的曾祖父,住在东面院;小儿子就是我父亲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住在西面院,西院比东院地势高约一米多。听父亲讲在他祖父这一辈,家里依旧富有,有骡马四五头,牛七八个,仅川道田地就有几十亩,有女佣做饭。# |1 G) a' z; g
       本来富有的家庭,随着西方列强输入鸦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大烟在当年如同今天某些人吸白粉一样成为了一种时髦,无知害己,反而成为炫耀富有身份的象征。大烟这东西,据说吸一点就使人浑身舒坦,感觉轻飘飘,走路如同腾云驾雾,不疲不累。时间一长,中毒形成依赖,食量下降,慵懒不动,骨瘦如柴,脸色铁青,想活动就得依靠大烟来支持,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 Q: `: O0 W4 m5 @3 H$ d  {       听父亲讲,他的祖母就是位瘾君子,每天都要吸几次。自己吸也就罢了,最可恶的是这个败家娘们,自己吸时招呼三个儿子吸,把三个本来身材高挑一表人才的儿子培养成了大烟鬼。这点我也曾从我的祖母口中听说过。
1 Q( V' i1 I9 u/ w0 t' T( ^       结果就是,多年积攒的钱财几年功夫随大烟烟消云散,钱花光了卖粮食,先卖骡马后卖牛,卖完土地卖房子。到老太婆死,如同慈禧驾崩时的满清王朝,家里已是一塌糊涂,不可收拾,这可能就是家国相似之处吧。三个烟鬼儿子这时候当然分家单过了,老大老早死去,留下老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儿子比我父亲年龄大,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无赖自己出去当兵闯江湖再也没有回来,老婆带女儿改嫁。老三后来也是家徒四壁,二个儿子,大儿子送人做了童养媳一样的入门女婿,小儿子早早就给人放牛,拉长工,兄弟二人吃了说不清的苦,到解放前夕已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住在几孔窑洞里,而这几孔窑洞和院子的主人却是我父亲,看到自己三叔我的三爷一家没有地方住,就让他们住在这里,地契我在十几岁时还保存在家里的箱底,亲眼见到过。所以我记忆中,我们叫三爷从来都是“窑窑爷”,叫安德福他爷为“低下院爷”,我这三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去世的。* s9 e* Z: X. M$ t) o
       我祖父是三个烟鬼中的老二,我父亲出生那年就是发生“五四”运动那年,国家多灾多难自不必说。到我父亲八九岁时,家里已是一贫如洗。一大院房子,已经卖得只剩东边的三间厢房,这房子前面中间都是雕花的木板结构,这个房子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我三叔拆移到新划分的庄基地做了上房,农村房子对房子的尺寸都有定制,厢房能做上房,可以想见以前五间上房的高大豪华。我小时候调皮捣蛋曾在掏鸟窝时,和我的堂兄在这个房子的山墙透气孔内掏出过一个挺好看的小铜盒,爷爷说这是当年装大烟土的盒子。: G; @3 c! \5 \3 o' M, B5 [
       这个房子据我父亲讲,他爷爷活着时有交代,是留给我父亲取媳妇的。这栋房子在后来也差点被我爷爷给卖掉,据说钱都拿到了手,拆房子的人都到了院子,幸我父亲闻讯及时赶回家,才留了下来,这是后话。
7 D0 w! ~3 s% L: V& u0 t- G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肯定是没有的上了,我父亲从九岁起,就到别人家去放羊,拉长工。所挣的工钱,却被爷爷拿去抽了大烟。可想当年父亲多委屈。( n, U' m7 k5 r& ?7 @1 S4 A, k
       听父亲讲,在给东街蒲某家干活时,这家人从上到下都非常的刻薄,主人的心黑手辣在外有名,父亲常受这一家三代的欺负。有一次到工地干活,大夏天烈日当空,提到地里的水自己还没有喝一口就被恶少喝了大半,父亲说你到地里不干活,回家去喝嘛,恶少说,你是我家长工,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说着就将剩余的水倒进了地里,父亲被这个恶少激怒了,将这个恶少压在地里狠揍了一顿,想想怕恶少回去告状对自己不利,就收拾下工具回了自己家。父亲把这个恶少给打怕了,结果以前总告状的恶少这次回家反而没有敢告诉家里人。
5 |; h5 u) e1 P       从蒲家出来后,父亲又到冯家去干活。冯家待人比较厚道,吃饭和下地和主人在一起,工价也比较合理。到了十六岁,父亲身体已经长壮实了,成了干庄稼活的好手,既勤快,又踏实,干活又快又好,雇主喜欢,给的工价也高。这时候既是干仗爷爷也已不是对手,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对东家说,工钱只能给自己,否则也就不干了。从此以后,父亲拉长工挣的钱就由自己来掌握了。父亲挣的工钱和粮食,用来帮养了弟妹,挑起了家庭的大梁。
4 M" K! g  h, f       父亲兄弟姊妹共六人,父亲为老大,身下有两个妹妹三个弟弟。我二叔大约在解放战争期间被拉壮丁,一去就没有回来。我三叔应该小我父亲十五六岁。经过精打细算,积攒的钱,父亲用来不断置卖了田地,包括上面提到的给我三爷一家住的院子,都是我父亲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买回来的。父亲为养家,还在后坡大山的斜坡上开过荒地。就这样,经过勤劳不懈的劳作,省吃俭用,父亲领着自己的二弟,支撑起了这个家。
7 B! V1 r3 }. Z! h# u! h/ v; H       到一九四八年,家里已重新拥有了四十多亩地,基本过上了正常日子。这年,我三叔应该是十几岁,我四叔七八岁到了上学的年龄,被送入学校读书。本该十九岁娶亲的父亲在他二十九岁时,娶到了妻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如果按照以前正常结婚年龄结婚的话,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四弟那样大了。
/ p9 c8 G0 q. F/ g       一九四九年初家乡解放,划分家庭成分以解放前二年时家庭拥有的土地和财富来划分,我家被划分为下中农。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变革时期,有一些在外有人干事的人家,知道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看到共产党得势,在不断卖土地藏浮财。而我父亲不识字也不懂这个,这段时间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全部买了地。
: \* A9 {: Z, x: p4 ]- P" c(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晚)" ^- N& R& y5 M8 r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1: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sdan 于 2011-11-24 17:29 编辑 . O) K/ N5 T2 q1 Q6 ?/ q+ R1 C

/ p5 X+ P! \5 g9 I- Z  |       解放后,政府消灭大烟种植,我祖父的鸦片烟瘾也被戒掉了,饭量也大增,面色变红润,人也变得精神起来,可以干点活了。总之,我祖父是一辈子没有操心,也没有出过力,和我祖母都活了八十多岁,两人都是在我上大学时去世的。
, h& Q' ?+ z& |       五八年国家大跃进,刮起了共产主义食堂风,要将各家各户的粮食和锅碗瓢盆统一收集起来。我家存储的粮食比较多,听到风声,三叔将粮食装了一袋用牲口驮到集市卖了变成了自己的零用钱,而我父亲则连夜在后面窑洞的炕筒装入粮食并用土坯泥封起来,并在中间窑洞内挖了一个地洞,装了几袋麦子封藏起来,并藏了一个小锅等炊具。父亲的这一措施,使我们这一大家人在后来大锅饭及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度过了难关。我听母亲讲,大锅饭的第一年大人小孩随便吃,妇女轮流做饭,浪费严重,她看的心痛,一年不到仓库的粮食已经不多,开始定量,已经吃不饱,大人小孩饿得前腔贴后腔,而我家由于父亲储藏的粮食,晚上母亲在后面的窑洞偷偷的磨一点,给大家做点吃的,一大家人度过了难关。' u, T4 \+ i/ ^6 ~. C
       父亲曾给我们兄弟讲过,他是饿怕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陕西连续几年大旱,遭了年馑,野菜都不生,粮食没有得吃,榆树皮都剥光了,他那时十多岁,跟大人逃荒要饭到甘肃灵台以北,差点没有饿死。所以父亲最珍惜粮食,家里没有钱急用也从来不卖粮,想其他办法解决。从我记事起,家里楼上就一直保持有两大包麦子,既是歉收,也可以保证全家人饱吃两年。我母亲又聪明能干,会计划,所以我们兄弟姊妹从来没有饿过肚子。我们兄弟姐妹也从来不敢浪费一粒饭菜,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即使今天,我在家可能会乱花钱,却从来不浪费饭菜,我这个习惯对老婆女儿也有影响。
* W) _$ T1 }. u, U# f       后来,五六年三叔娶妻;四叔当兵复原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候,全家省吃俭用凑彩礼,帮四叔完了婚,新房安顿在幸存下来的东边厢房内。婚后不久三兄弟分家,各自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东边这三间厢房,一边住着四叔,一边住着我家,三叔住在了后面东边的窑洞内。( P0 J: }; g4 ?9 d4 `; a" d8 H4 Q
       我刚记事时,大约是六五年,我父母省吃俭用,东凑西借,在原来卖掉的五间上房位置盖起了三间瓦房。当年盖这三间房却是相当的难,六十年代全生产队还没有其他人盖起过房子。盖房所用除过自己积蓄外,一部分是借亲戚乡邻的钱,一部分得力于院子内外祖上留下来的树木,但父亲伐树时都留下了兄弟的份。) ?9 E& B- }$ w; w, H7 S" I
       后来四叔盖房,搬到下面新批的宅基地去了,院内外树木随便伐,父亲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七十年代,东边的这个祖宗留下来的房子,重新给了日子过得较差的三叔,被三叔拆迁到了新的宅基地。经过上百年的风雨,椽子已经不可再用,但当初上好的主架木料大部分却是依然可用,不能再用的都伐门前的树替换了。当时我哥在八渡林区住队工作组,帮忙购买的新椽。* G! Z! N! ]/ z6 h+ A
       我在十多岁时,父亲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我跟着父亲放牛,每天下午赶着牛,牵着骡子去喝水等。父亲曾领着我在川道的杨树上砍下树枝,和我在院子外的水渠边挖坑栽下去,还栽了不少洋槐树,父亲对我说把这树看好,等长大给你盖房娶媳妇。. R0 q" r1 ]; n$ t
       七五年,父亲开始张罗备料在拆掉的东厢房的地方盖房子,七六年我上高一,这块地上又重新竖立起一座新房子。过后两年,在西边又盖起了两间房子。父亲还扯了不少桐木板,曾给我说这个给你以后结婚打家具,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去了东北,没有留在陕西,也没有用上,但父亲的这份爱,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这样居家过日子的。1 c4 j9 I1 R/ P5 n( z8 a
       父亲对我们子女的爱,更大的体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上。父亲自幼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体会到了不识字所带来的不便,所以家境稍有好转时,既送我四叔上学识字,四叔掌握了文化,后来在部队当过司务长,复原后做过民办教师,十几年的大队支书。我们三女四男兄弟姊妹七人,除二姐学习较差没有将书读下去外,其余六人都读到了自己当时能读到的年级。父母再累,再辛苦都供我们上学,这在当年农村是不多见的,这使的我们子女受益匪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 E9 o7 r. U3 f       大姐由于读了书在六五年县上成立机械厂时招了工人,相对于当年的生产队农民,已是有了城乡差别,后来调到了宝鸡工作,现已退休。我哥文革那年六年级毕业,国家一片混乱,没有再上学。我三姐先我一年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八十年代在民办教师中最早经过自学获得中专证书,后考入教师进修学院脱产二年学习拿到大专毕业证。我两个弟弟也高中毕业,三弟后来在陕师大学习三年获大专文凭。最幸运的我,恢复高考七八年以全县前三名的成绩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安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梨林川的第二个。父亲当年也由于我们有出息而受人羡慕,脸上有光。我们今天日子过得比村庄其他大多数人好,还是由于父母供我们上学读书的缘故。  V$ c+ T4 M) Z9 [* J; R
       人说严父慈母,确实如此。父亲一直比较严肃,对我们子女要求很严,不能闲着,除过学习,要帮家里干活。我小时候一直怕父亲,父亲喊一声溜溜的,但记忆中挨打的次数却很少,想起来可能还没有我打女儿的次数多。我们兄弟姊妹在家也很懂事,听话,勤快,小时候给家里拔猪草,搂树叶,稍大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父亲常说,不劳动就没有饭吃,粮食是种出来的,钱是挣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5 q6 R( N4 g, O4 R* o
       父亲是一个诚信,正直,善良,感恩之人,这些都自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以前农村家里都少有积蓄,一般人家里有事很少能借来钱,但我父亲从年轻时起,每有什么难事亲戚乡邻都愿意借钱帮忙,这都是由于父亲事后都能想法及时还上,有良好的信誉和能力。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我父亲在千阳县彭家塬舅家的表兄,由于成分不好,被工作队批斗殴打,最后实在受不了离家出走,在那个穿衣要布票,吃饭要粮票的年代,可想而知,在外面多么的难混。伯伯曾多次半夜来我家,每次来父母都给做点好吃的,想方设法给换点粮票给点钱接济,叮咛我们千万不能到外面乱说。听父亲讲,他小时候家里时常揭不开锅,时不时他到家里比较殷实的舅家去,舅家都有所接济,表哥和他关系也很密切。这些恩情,都记在心里,告诉我们不能忘。虽然我父亲和伯父已去世多年,但两家我们这辈依然在时常走动,而在一般农村家,这种舅爷家的亲戚关系上辈去世后,下辈基本就不往来了。
5 e4 I5 C0 F8 m4 g$ z$ y       从我记事起农村就是生产队,大家统一劳作,统一分配。那个年代都比较贫穷。南村自然条件好,工值较高,特别是我们七队,从我记事起到七八年上大学,劳动工值一直在一元左右,最低时也有九角以上,在全国也属于富裕队,原因就是队里大多数是安姓本家,干活没有人磨洋工,心齐,粮食打的多,粮食卖的多钱就多。我记忆中自七零年后家里每年过年都杀猪,都会分一份猪肉给两个姑姑和家里贫穷买不起肉的其他亲戚,基本是一头猪,半边送了出去。父亲就是这样,他常教导我们子女,亲戚就要相互帮助,不要嫌贫爱富,否则叫什么亲戚。0 J2 x  O& R5 s
       虽然我们兄弟姊妹多,但个个父亲都很痛爱。父亲不善言语,都体现在行动中。文革开始后,社会大乱,父亲上县城把大姐接回了家中,后来安定时又亲自送大姐到工厂。大姐在县城工作时,粮食定量,特别有段时间,粗粮多,父亲总是交代母亲,将磨好的面,玉米碴子准备好接济大姐,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2 M/ H3 g! N/ p' H3 t( m       就我自己,上大学和大学毕业后分到东北,每逢回家过年还能吃到父亲为我存储的自家老梨树上的梨,父亲的这份爱子之情,让我感动的无一言表,铭刻心中。/ \2 a4 [2 r" P: A
       父亲喜欢孩子,痛爱我们,后来又把痛爱小时候我们子女的这份感情,又放在了孙子辈上。我大姐的三个儿子和三姐的二个儿子,小时候基本在我家长大,和我哥的一儿一女一样,都和外爷非常有感情。
+ c/ c  t  r; v1 {9 P       父亲辛劳一生,吃了无数的苦,可以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他老人家老了后还是闲不住,是在上楼查看存储的粮食时不幸去世的,给我们子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那是一九八八年的冬天,父亲终年七十岁。这年我刚从黑龙江调到广东省顺德工作,那时候的通讯还很不方便,靠电报联系,写信给家里时用的是总公司的名字,而我已到下面的新厂筹建办,也许电报到了总公司,没有人认识我,总之我未看到电报,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已经是二个月之后了,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也未能参加为他老人家下葬,留下了说不出的遗憾。
! M; U5 Y: p, Y& C9 g" a       我八二年大学毕业,工作分配不理想,从陕西去了黑龙江的煤矿,远,冷,专业不对口,工资低,一切都很失意。微博的每月六十多元的工资仅够维持自己的吃饭,工作了一年有余仅结余一百二十元,八四年春节前第一次回家正赶上父亲六十五周年和三姐出嫁,仅给父亲买了瓶人参酒和一条烟,在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商场给侄儿侄女各买套童装,回家请照相馆照相,办酒席帮家里买点零碎东西,回单位时身上仅剩下了二十元钱。八六年春节回家,父亲听说我处对象了,非常高兴,老人最高兴的就是这个事,这次回家也仅送给父亲一瓶酒和一条烟,还有我岳母送的几根红参。八七年五月我结婚,同妻子回老家,见了父母,按规矩走了亲戚,父母亲很高兴,脸上露出了光彩。父亲拿出一百二十元钱,对儿媳说一点心意,不要嫌少,妻子贵贱不收,父亲看了看我,我说那你就收下吧,妻子勉强接了过来,父亲露出了高兴的笑容。晚上妻子说这钱贵贱不能要,妻子知道这大半年我省吃俭用,每月给家里寄二十元钱,父母老了,而最小的弟弟还在上高中,我说这是礼节和规矩,你不收老人是很伤心的,以为你嫌少,妻子说你还是想法还给母亲吧,我赞许的点点头。离开家前,我把这钱还给母亲,母亲也是不接,我说这一百元钱是我们孝敬二老的,这样母亲才收了起来。
' L* \' V) [, I# ?5 U. y8 n       没有想到这就是我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到顺德后,工资由黑龙江时的每月一百二十元变成了三百七十元,心情也好了起来,心想也可以尽孝给父母了,没有想到,父亲就这样快的走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V' J" X$ A! Y7 g
父亲去世已二十多年,工作闲暇之际,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就会自眼前出现。一直想写篇纪念文章,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不出他老人家的好。这几天,吃柿子,写了篇《柿子情缘》,想起了他老人家带领我们采摘柿子的情景,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许多,就又写了《竹园》,《梨树》这几篇文章,也就有了这篇《父亲》,仅以上述几篇文章纪念我敬爱的父亲。
* a9 k3 Y9 |2 }) @" U; }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晚
4 t3 b1 [- t, T$ e0 e
$ ^6 A; }2 w% F9 w  P, |" `2 t* T' U# l0 k' y+ Q
发表于 2011-11-24 15: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很生动,朴实,亲切,活现父亲形象。
发表于 2011-11-25 0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孝顺的儿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1: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普通老百姓!
发表于 2011-11-25 1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2 E! C1 ~, E7 k
一切回忆都充满温暖和感动,因为那是记忆中深刻而又美好的电影回放!
发表于 2011-11-25 13: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感人 ,有空了我也写一点.发上来

点评

令人敬仰的好父亲!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发表于 2011-11-25 16:55
发表于 2011-11-26 0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好文章,欣赏。
" G! |: D) a  q
发表于 2011-11-26 1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嗯。情就在里面。
发表于 2011-11-26 16: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好文章,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1-11-27 21: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父辈的大恩是永久的主题,祝福作者有一位善良、睿智的好父亲。
发表于 2011-11-28 0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中国农村家庭的典型写照。
发表于 2011-11-28 16: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怀念父亲,可亲可敬的父亲。
发表于 2011-12-1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典型的有一个西府“白鹿塬”的农家百年沧桑,对今天的人来说很有教育意义,生活中不缺乏智者,生活中缺少智者的勇气。
1 z1 L" X2 c5 g! s好文章........ 深情并茂,情发自然,感恩之心跃然纸上,诚然一副真情实感从此诞生。可喜可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6-15 10:13 , Processed in 0.0822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