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7|回复: 2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在新浪看到一篇文章有点感触,所以粘了过来:* n& ~# h6 \; w; G/ w
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国建13座乡村图书馆
  
; ]# Z6 `5 z1 S. U- K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曾痛陈教育的误区,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忽略了自己的根本使命,“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7 y- @/ y$ j! s4 [3 l7 w# a7 d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巨大进展,为青年、为国家贡献良多。然而在根本使命这一问题上,当代教育仍有值得检讨之处。许多有识之士已展开研讨,并将改良举措付诸实践。“立人图书馆”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项目。
' O0 u0 t0 ~% o# e! ~% v2 G  4年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和他相伴的,还有一份扎根农村、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执拗理想。
0 @& Z' `' o8 S$ n) u  几年过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8个省份共建起了13座图书馆。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图书馆。+ a' \4 o" M" _
  这些乡村图书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李英强想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 N1 w+ K* q: H4 G) r' s
  “我相信一件事,就去行动。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够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要做的。”这个留着山羊胡子的青年人说道,语速极快。
/ ~6 i; f0 Q' K2 e7 u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 E) i3 O8 W  U. `6 q  X
  初冬的一个下午,在湖北省蕲春县这个名叫青石镇的地方,太阳还稍有点刺眼。32岁的李英强趿拉着一双蓝色拖鞋,穿着一件浅灰色外衣,抱着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如果不了解他的背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名校硕士。
) Z+ P3 q1 |+ l7 l# e# x7 y8 K- ^, N$ g  台阶前的水泥地上晒着稻谷,往前,是一条不太宽的公路。飞驰的汽车鸣笛驶过,掀起阵阵尘土。马路另一侧,是青石镇中学。一些推着小车卖零食的小贩,在等待着学生的出现。
0 I0 Q5 L8 X8 Y) U. X  图书馆就在李英强的身后,一栋红色的4层小楼。这是李英强今年才租下的,每年租金1.8万元。摆放在门前的一块白板上,写着“图书馆,免费阅读”的字样,算是牌子。此前,他的图书馆设在中学内,不对镇民开放。' _+ N+ N3 B' F9 U3 ^) j
  公路上人来人往,但没什么人走进图书馆。3 ~5 e% m& z6 R  d2 V
  “时间长了,就会有人进来。”年轻的父亲倒是很放松,逗弄着怀中的孩子,不时笑出声来。! x. V% y' V' t* l. B) n
  5年前一个冬日,李英强到河南农村出差。一个个村庄从火车窗外掠过,许多显得凋敝。农村出身的他,便与同行友人谈论起农村的话题。他们聊到农村的衰败,聊到农民精神世界的荒芜,聊到“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同题系列文章。0 a( z, q; X0 A, N; Y! P6 L0 h- ^6 d% q
  其时,李英强刚刚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7 u* O7 u! Z; d! `2 d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初为四川一位学者所写,在文章中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切入点,引申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担忧。作者在文中强调:“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
, e' H$ v" m2 v' i7 \  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此后,一些人开始写同题目文章,描写及反思自己家乡的“沦陷”。7 o% R4 U/ r; b3 `& ]4 Z" T+ l; h
  “我几乎看过所有写家乡沦陷的文章。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李英强说。' i: K6 p% _' b0 J/ [& o
  家乡对他来说,是一个亲近而又遥远的地方。自1997年离开农村老家,到外地上大学后,他就一直在城市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Z$ F9 h' Y( Z& C% g4 m
  即便是短暂的逗留,家乡的凋敝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位四川学者在文章中写道:“我的家乡今天充满了……终日消耗在麻将里的人群,以及在教育者绑架之下被迫造假的孩子们。”这样的景象,也在蕲春县出现,也在青石镇出现。
" x* @# }! _( ^3 c, Z  李英强读中学时,这个叫青石镇的地方,还有几家“有追求”的小书店,而国营的新华书店,也会卖一些“打开世界大门”的图书。
& a/ }/ N# x& P9 u5 Y* @' k- r( }( a  如今,那些小书店不见了。那个不太大的新华书店虽然仍在这个镇子上营业,不过里面的书已经与以前有“质的不同”。在昏暗的空间里,破旧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摆着一些教辅材料、科技书籍等。镇上的高中毕业生蔡小海大呼:“这些书都过时了,有谁会买?”! x4 r2 S7 N8 E( x* O) o0 c- F
  小镇上还有几家网吧。每次回到家乡,李英强总能发现,一些戴着红领巾或穿着校服的孩子,出现在烟雾缭绕的网吧中,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一些游戏中,甚至还出现色情的画面。3 \# h! m+ ~6 K% A' t6 Q
  上高中后,李英强来到县城。当时县城的人文氛围,让他充满激情和想象力。那时,县城的电影院会放映一些不错的影片,他在那里看到过科幻大片《未来水世界》。而现今,电影院依旧在,只是已经变成了歌舞厅。
1 ^4 t' h9 j3 f  那些他曾买到过《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以及《简爱》、《悲惨世界》的书店,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书店。在这些租书店中,他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翻阅穿越、盗墓或者“有点色”的言情类书籍。7 e+ p; q! x; o) s
  “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李英强说,“家乡的沦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 m& n0 ~; E1 g5 t- S6 U) @
  那次旅程快到目的地时,李英强严肃地对友人说,自己想回到家乡,为乡民建一所图书馆。因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 O3 o0 {: Z0 K! Z* J. P1 N, S+ ^
  “我不能逃离,也无处可逃。我是农村考出来的,我必须回到农村去。”他对友人说。0 B# P! i. {- y7 O) T3 L
  友人一听,当即点头称赞,并鼓励他放手去做。
9 w% [, o3 _% D; Z; W" Z; V1 ?. i  此后不久,李英强就开始筹划第一家乡村图书馆。* G$ L* h# o2 ^' K
  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  D9 C* |1 ~$ x2 e% J- v$ y
  这栋红色小楼的一楼,约有200平方米,沿着3面墙壁,立着一圈书架。图书馆的志愿者将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屋子中间摆放着几张白色的书桌,桌上也散落着一些图书。% l/ {6 g3 {/ v7 X. C) M7 {# W
  这些图书,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还有中学生读物。甚至一些比较“艰深”的书,也出现在这所乡村图书馆里。如果不是门前那些晒着的稻谷,不是公路上乱窜的母猪,乍一看,就像置身于都市中一个有品位的书店。+ i" E7 ~" f  v: G! o2 D  c* E
  立人图书馆的书目都经过精心挑选。李英强曾放言:“就藏书质量而言,如果在立人图书馆读几年书,会比上一般的大学强得多。”
( b+ h, h7 }% X* x( E  2006年的河南之旅一结束,李英强便开始写建立乡村图书馆的计划书,并拟定图书馆的核心书目。其间,他不断与学界朋友联系,请他们推荐适当的书目,甚至还通过网络征集。
2 V% @+ d4 O! N  立人确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文(humanity),指向的是人的发现、成长和完善。综合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一个整全的“人的现代化”。
  ]& ^" D5 I0 I# \  李英强也意识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识,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试验者。: x. U: \( {6 o# e  Z; I) H
  最终,他拟定出适合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书目,共约2000多种。
* G( a9 G1 V% X5 n: G1 B' V2 x# i  其中小学生书目有近200种,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中学类书目,内容随年级逐渐加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系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以及鲁迅、胡适的书,还有钱穆、汤因比、费正清、唐德刚、张灏、葛剑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之列。此外还包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
6 n4 p3 p' U. V: }  “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条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让农村学生读到高品质的书。”说到这里,李英强加重了语气。
  m' h# d  e6 [5 ?7 A  当年刚上大学时,面对那些侃侃而谈的城里同学,他曾产生过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中学读书少,一些讨论,他几乎插不上嘴。很长一段时间后,这种自卑感才淡化。
( V$ c( e0 g+ t. ~( G- i1 F  筹划立人乡村图书馆时,“平等”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意识。尽管“硬件”的城乡平等并不现实,但李英强相信,以阅读为主的“软件”是可以填平鸿沟的。
7 U* J. I2 u' h8 g, F( h  书目拟定后,他就开始着手筹款。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步。有朋友回忆,那段时间,每与李英强见面,他都像“着了魔一样”,反复问两个问题:靠谱不?支持不?
8 z7 K* Q( p: ?' {6 |3 d. s) j  第一笔收入是帮着他设计立人标识的朋友捐赠的。当听到他的乡村图书馆计划后,朋友毫不犹豫地掏出300元钱。此后,李英强不断游说,不断有钱捐入。
1 t) @5 B$ a& f: }' I  与此同时,这名北大硕士托家乡的关系,与家乡学校的领导沟通。他的计划是,在学校原有的图书馆基础上,配备自己的核心图书;图书管理,则由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负责。因为并不增加学校的成本,学校当即同意。/ I$ x) V8 E: `9 g8 g1 J
  在“普九”之时,各地的中小学都被要求设立图书馆,配备一定数目的图书。不过,据一名初中校长说,一些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使用过。另外,图书的种类偏少,以教辅书为主,还有一些图书则完全是“凑数的”。! e9 r0 v! c' h
  青石镇中学的图书馆也是如此。有学校老师回忆,当时的图书馆甚至不开放。
' B% A1 z$ r1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在青石镇中学内试营业,起名“黄侃图书馆”。此后,每开一个新馆,大多会以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出生于青石镇,故以他命名。在四川巴中,则有以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命名的立人图书馆。4 G' I; W" h9 M& T1 r5 ^* S+ I
  李英强为这座图书馆配备了2000种图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每种图书各一册。
0 H3 T: X- y' D! M  E  开馆那天,天气很冷。下课后,学生们便涌进图书馆。这个只有52个座位的图书馆,被挤得水泄不通。外面还有很多学生在等待,里面的学生一出来,就会有人挤进去。( [  a3 q; t/ N+ }2 r; K
  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为此,他不得不限制学生数量,并请人做了60个代书板,只有拿到代书板才可进入。即便如此,图书馆外经常也有学生排队等待。: c/ O1 Y+ e* d' D
  当时蔡小海正在读初三,有一次老师上课时,特意讲到立人图书馆,鼓励同学们多到图书馆读书。, h$ G. f* F/ J, _/ F( ?2 \
  “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小海记得老师这么说过。& R; L8 l+ d5 V8 t0 B# |% o
  乡村教育革命,从乡村图书馆开始8 A4 d- H4 K; X% @+ @# p  {/ N. v9 T
  从一开始,李英强就在探索一条教育之路。这也是立人图书馆最核心的定位。
/ l4 X; f7 {$ b  在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你看到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学习如此多元的时代,依然以最低的效率‘被学习’;你看到数百万的中国青年,在经历了所谓的大学教育之后,陷入到失业、迷茫,无力于自身发展,无能于家庭社会;你看到每一个孩子,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被考试、被排名、被歧视、被告密、被侮辱、被消磨,你不痛心吗?”
! c1 D8 S" o& S! t  因此,他希望自己能为青少年提供一条“自我学习、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功能,即立人。而乡村教育革命,“当从乡村图书馆开始”。
* ~8 m- L) f, s. N3 Z* y. f  这和李英强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当地几乎无书可读,能看到的,无非是一些评书。偶有大人们拿回一本书,他就会读得津津有味。' E2 E. h$ F( [" e: Q- y- Y- i
  年纪大些后,他的生活态度一度消极,准备退学,还曾离家出走过10多天。走出家门后,他才发现自己内心一无所有。
, }3 a: Q2 K9 c: D  “那时觉得生活没意义。如果我能读到一些有品质的书,或许我就不会有退学的冲动。”李英强回忆道。' f( x  c& H5 i2 g
  作为对教育品质的追求,立人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阅读课、手工课、电影欣赏、讲座、冬令营、夏令营等。李英强理想中的乡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基地,还是一个文化中心、精神家园,并且还将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但是索取,还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图书馆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
+ k8 @& E( R/ i: O; A7 C. T6 P7 m  2008年,李英强在图书馆内开设“中学经济学”。每次开课,总有数十人前来听讲。
* m* |. r- t. F4 a  蔡小海就是他的忠实听众,几乎每次都到。在课上,小海学到了一些经济学常识,并且还学会用这些知识分析经济事件。4 q+ Y  S* X% z9 o6 x/ {  g
  上高中后,他和几个同学认为学校强制给学生订奶的做法不对,便一起调查,一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学校有“垄断”之嫌,并将分析发表在自己创办的学生报纸上。报纸一出,引起“全校震动”,最后学校取消给学生订奶。一时间,他们几个被同学们奉为“英雄”。
# N, A. E) E8 {  “要是没有图书馆这个平台,我们也做不到这一步。”蔡小海笑着说。2 I, Y6 R* M! f: X# H$ I
  像这样的调查分析还有不少。比如学校的垃圾处理问题、铁栅栏的成本问题、学校的扫帚为什么比家里的坏得快,等等。( E, k: B. b. O: S/ ]& I" Y
  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蔡小海认识了很多校内外的朋友。周末休息时,一些人会跟随小海,到图书馆读书。) B4 I, Q  p, V& x" w4 C) b  ~
  小海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学生小伟认识后,两人经常在图书馆展开讨论。
( M+ r" B2 ^8 ~9 P  “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写出来?”李英强启发他们。( q. t: O! w% D7 i/ h5 H4 V
  两人兴致很高,召集了一些朋友,开始深入讨论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还成立一个编辑部,筹划办一份报纸。不久后,小海出资200元钱,买了一台旧电脑。
& o! V' O& @- f' P: {# {) h2 @  第一期报纸出来了,叫《一代人》。一位学者看了其发刊词后,直呼“写得老道”。他们先后出了4期报纸,直到这个团队在高考后各奔东西。. r0 y1 M' H  b( f
  有一次,为了想刊登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篇文章,蔡小海辗转找到其电话。通过电话,他说了自己的想法,茅于轼当即同意。几天后,小海还收到茅于轼寄给这个编辑部的500元钱以及数本他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1 G! M) N( n& \. ?  t
  近几年,网络开始冲击到这个距离县城近30公里的镇子。李英强曾看过一篇分析少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文章。看后他明白了一点,孩子们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聊天儿,其实是教育之病引发的天然反抗。3 w4 x' o4 l( @6 ~6 t2 s
  为此,李英强更加注重通过图书馆和专门的阅读课之间的互动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1 W2 }  a4 N, v/ @3 g5 K7 p
  青石镇现在仍有几家网吧,时常可看到一些孩子的身影。对此,李英强淡淡一笑:“图书馆至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r2 x/ k" J, b& y/ k4 x
  在一次夏令营中,李英强组织过一场辩论赛,参加者是北京大学的7名本科生和蕲春的一些高中生。他观察到,在辩论赛上,这些高中生个个表现得“很自信”,“反驳很有力”。
5 M6 ^. h7 z8 J3 F3 ~4 d  辩论赛结束后,有高中生对他说:“我们并不比大学生差。”# M! o, Q1 P; u
  立人图书馆对乡村教师的触动也很大。黄侃图书馆开馆时,李英强邀请北京的几位学者到青石镇与师生交流。当地一名老师至今仍记得当时一位学者的话:即使在现有的乡村教育体制下,中学老师也能有所作为。, J2 l4 f( G4 p% _9 ]
  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想起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
  [3 r# R3 j  }/ @. u9 J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些学生陆陆续续走进这座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最热闹的时刻。回家的学生开始返校,来早了,就到图书馆看看书。7 u( q2 T# P7 u" z0 }
  他们或在书架上选书,或在桌前看书,有几人还低声地讨论着什么。图书馆有几名专职义工,但他们几乎不去打扰这些孩子们。2 g, E! G" v, }0 I& d& j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生问道:“叔叔,这个图书馆会一直开下去吗?”, x, B9 ~+ N5 D5 w  k
  旁边一名志愿者回答她:“会的,一直开放,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7 C# e) y' M* b  M8 k
  小女孩不是本地人。她的父母在青石镇打工,她便跟随父母到这里读小学。立人图书馆在校外开放后,她经常到这里读书,尤爱看漫画和绘本。她说自己常常想象,如果有法力,就会帮助穷人做很多很多事情。
: Y# x0 Q- O2 o3 \6 \  而在之前,小女孩说,自己除了课本外,几乎没书可读。每天天一黑,她就只得一个人呆在家中,不是写作业,就是看电视。' o: J9 Q8 E5 {
  她甚至连玩伴都没有。冬天黑得早,天一黑下来,镇子上的人似乎停止了活动,除了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几乎看不到人的踪迹。* [, a. Z* u( \! U; v9 {
  还有两个小男孩,每天天一擦黑,他们就结伴出现在图书馆中。他们并不喜欢看书,当被问起为什么喜欢到这里玩时,两人的回答是“没地方玩”。
) n3 g* X. ~6 ~- W* s  这一点,李英强也看在眼里。“生活本可以是丰富和灿烂的,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单向度的,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丰富什么是灿烂。”4 S9 t) o+ L/ ^$ R( Y
  因此他鼓励志愿者多开一些兴趣课,从而让立人图书馆“看得见、摸得着”,“不是天边一朵云,而是落在地上的雨水”。
8 c( h6 B7 w/ K7 Q  志愿者小婷开了一门手工课。10多个女孩子,跟着她学编手链。女孩们窃窃私语,不时还发出阵阵笑声。过几天,小婷就要离开,两个小女孩还分别送了她礼物。8 Y6 [7 m) I3 \9 F# X8 S7 r
  休息日的晚上,图书馆还会放电影。这天放的是《音乐之声》,英文原版的,可一些孩子还是看得津津有味。1 D" o' w4 m; ?( ]; z
  不过,一些家长并不买账。一个孩子经常到图书馆读书,父亲不同意,总是把孩子拉回家。孩子不愿回去,父亲就说:“光看这些书有什么用?考不上大学,你读再多的书还不是农民?”孩子只好顺从地跟着他回家。
+ |6 Q6 \6 L: H# y/ Z; G  志愿者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后,很不解:“读书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家长们不愿意孩子们读书?”% e5 {9 \1 Y4 L4 b7 M) {
  后来,他们到一些同学家中做家访。在给家长们讲了一大堆读书的道理后,对方一句话就驳回来:“到图书馆,能不能考上大学?”" o9 g* s: q$ ]* G1 A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接受了志愿者的意见,不再强硬地拖孩子回家。晚上下自习后,一些孩子甚至在图书馆逗留到晚9点过。而第二天早晨4点过,他们就要起床,准备上学。
2 g$ ^1 T" u( j3 t* P* t. e) r  在这个偏僻的乡村中学,学生每天用在课内学习的时间达到10多个小时。) N* l, N, c: c' u& B  x
  即使在双休日,高年级的学生仍被要求有一天在校学习。“我们就像一个个不需要休息的机器一样。”一名初三学生说。
! B6 v# j, |8 o- z% U  高三毕业后,蔡小海没考上大学。他到外地打工,“每天挣200元”。打工期间,他一直和青石镇的图书馆保持着联系。终于有一天,他跑了回来,并住在图书馆中,准备来年再考。偶尔,他也给志愿者们做饭。
+ e0 m& N8 l0 }8 m( e9 t" Y7 W) f  “在外打工的那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打工就是我的生活吗?每问自己一次,我就否定一次。我很痛苦,所以就回来了。”这个唇角刚长出胡茬的年轻人说。/ L) r) v2 P6 {( G8 l0 C3 O
  这也正应了李英强所说的:“如果可能的话,图书馆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当他从乡村外出四处漂泊,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想起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 @% {2 x0 u. x  d
  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李英强将图书馆开到更多的乡村,希望更多的村民走进来。
8 E4 h0 _- [( R1 s  时至今日,13座立人图书馆已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河北、江西、山西、重庆、陕西等地的乡镇或县城扎根,办理有效借书证2000余个,覆盖人群达到数万人。) d6 D( r8 p$ L0 R5 }3 V  K
  一个读者,就是一棵苹果树
+ k. T7 x. U2 f+ G5 Z- N- z  11月上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李英强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从蕲春县城的黄侃图书馆分馆回到青石镇。2 w: k: C. z7 r8 a
  图书馆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他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在场的志愿者说:“今天很有收获,有一个女生看了一下午书。”1 y- q$ X/ P; r6 f$ q
  大家面面相觑,随后哈哈大笑。李英强也跟着笑起来。有志愿者说,自己也培养了几名读者,也应该高兴。
, b# ?  l3 r7 G2 B/ |: A  “培养读者很难。只要我们坚持,相信会有不少人来读书的。马丁•路德曾说过: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会选择在今天出门,种下一棵苹果树。”李英强开始给大家打气。
" U2 i  E* O% V# m/ }, r8 o) Y  县城的图书馆开了有一阵子了。前几个星期,几乎无人问津。即便如此,他们也坚持在休息日开门。
. y. l4 c: v9 ?- H3 X  吃过晚饭后,李英强照例躲进房间,通过网络和外界联系。他得募集更多的钱,还得招聘更多的志愿者。同时,他还要一遍一遍地传播他的理念。立人图书馆越建越多,钱和人成为李英强头痛的事情。
7 {, I) s8 _& J# f/ P# a7 l  他曾写道:“林中两条路,我们选择了人烟稀少的小径。不被社会时髦的潮流裹挟,不被已知未知的困难吓倒,我们选择,我们承担,我们热爱,我们享受。”
) g9 n# z: [$ E  其他志愿者也各行其是。一部分到一楼,等待着读者的到来,另外两人则在二楼忙活。二楼准备再办一个阅览室,书架的材料已经买来了,志愿者们得自己组装。
' ?, h4 @6 p# \2 M8 T6 e2 p  来这里的志愿者,每个人都怀揣着一分理想。, E1 C8 \5 N" S! |5 F! i) ~! Z1 s' o
  一名志愿者,在回答“我为什么来立人”的问题时写道:“我只希望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能多看一些书、开阔眼界、长长见识;只希望在他们毕业后、踏入社会前,思维里面不出现或少出现外出打工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只希望10年后他们在对自己的孩子讲起美丽的校园的时候,不要说那是‘猪圈’。”  Y: D6 x6 r( E, m9 ~( |/ |( \
  志愿者王一夏,硕士研究生没读完,就申请到立人图书馆工作。她的理由很简单,只为做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V) [8 i# e" h6 w: l8 h6 S7 Y
  志愿者尹虹,刚刚办完离职手续,在广州,她的月薪是3万元。志愿者阿良,原为一家飞机制造厂的工作人员,收入也不菲。还有志愿者三炮、小张、小婷、阿飞、小树等,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 k# ?( P3 A' P
  志愿者的这些行为,也常常感动着李英强。他将这个团队的生活,看作是“生活在真实之中的生活”,是一种“‘在人间’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信任、友谊和爱,充盈其间”。
( R! n; k6 {/ n& M1 x! [: X  青石镇人依旧在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一些人出门打工,一些人没事打打麻将,一些人喝酒作乐,还有一些人钻进网吧……白天的公路上依旧一片繁忙,依旧有猪在乱窜。图书馆对面那些闲聊的村民,始终没有走进过图书馆。
5 k7 w' D- B( @0 y8 X* k" q, p2 k  有志愿者着急,“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拉进来”。但李英强总说:“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图书馆在这个地方存在,就是意义。”
/ C) @; M* _  J" j  只要他有空,还是会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抱着孩子晒太阳。+ I0 x; n( K) }1 m
  小女儿不知为何笑了,李英强也被带笑了。他把女儿举到面前,用额头碰碰她的额头。. c- e! S: M$ `
发表于 2011-11-16 17: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想起起了鲁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5-15 02:57 , Processed in 0.0442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