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山泉奔流 发表于 2012-2-18 16:50:50

农家碗里的包谷珍

本帖最后由 山泉奔流 于 2012-2-18 17:53 编辑

农家碗里的包谷珍(散文)        梁存仓        人间有众多山珍海味、数不清的佳肴,但都摆放在豪华的酒楼里,为极少数人所享用,对于绝大多数寻常百姓来说,只能是说说而已,享受不起。就拿包谷珍来说吧,老百姓不知食用了多少年,难以考证。至今仍然散发着清香甘甜的味道,它以味道清淡、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让贫民百姓久食不厌、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渡过了饥荒,走向了富裕和文明。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它仍然刺激着人们的食欲,金灿灿的摆上了农家乐餐桌,走进了城市饭店。让城里人尝尝新鲜,让食肉者也换换口味。
       包谷珍是农村人的家常饭,在我国大西北的一些地方,将包谷叫玉米,将包谷珍就叫细珍。每当我们端起腕来吃细珍时,耳边不由得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著名的唐诗,由此联想到种植包谷的艰难,这首诗很有可能是作者在锄玉米时的亲身感受吧!
       玉米是春种秋收,麦黄时节正值给玉米施肥、除草的关键环节。六月的天气赤日炎炎、大地似火,父老乡亲们头顶烈日、脚踩热土、手握锄头、汗流满面的在玉米田里锄草、施肥,给玉米苗根部培土。茫茫玉米田里有数不清的禾苗,细心的庄稼汉眼睛直瞪瞪瞅着每一颗玉米苗周围的杂草,挥动亮闪闪的锄头把杂草一颗一颗除掉,给玉米根部施上肥料,然后再培上土,这样反反复复的在田间劳作。真是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啊!若是遇到伏旱,还要给玉米田里灌水,保证它有充足的水份、养料,才能促使它茁壮成长,获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劳动成果。
       在生活困难时期,细珍是农民家庭的主餐。它是将玉米粒粉碎成1毫米左右的颗粒,清除掉玉米皮、筛去玉米粉就成为做细珍的成品原料了。其加工工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几经改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手推磨到七八十年代的水磨,随后发展到电磨,直至今天的玉米珍专用加工机械,彻底克服了玉米珍加工的困难。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玉米珍已经不单纯是农家碗里的家常饭了,它已经和大米、白面一起走进了大都市的超市,为城乡百姓共同食用。
       玉米珍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主要程序就是把玉米珍用水煮熟。等待凉水烧开后,取适量的包谷珍下到锅里用勺子反复搅,用文火煮上半个时辰就熟了。也可以在锅里加入土豆块或红薯块一并熬煮,别具风味,煮熟后便可餐用。就餐时的配菜也很多、主要以价格低廉的青菜、素菜为主,热炒、凉拌都可以,如热炒的土豆丝、白菜,凉拌的白萝卜、红萝卜、水萝卜、黄瓜、莴笋、苜蓿、芨芨菜都是吃细珍的好菜。吃细珍最好的季节是冬季,热腾腾的细珍盛在碗里可以暖手,吃到肚里还能暖身。由于制作程序十分简单、省时、省工,每个农家妇女人人都会做。每到冬天,是北方人家庭普遍食用的早餐。吃起来香甜、再加上脆生生的素菜,真好吃啊!
       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粮食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玉米已经成为工业原料和养殖业的饲料,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粮,大米、白面市场供应充足,人们可以按需购买、想吃啥有啥。尽管现在吃细珍的人逐渐少了,但是,它那股热腾腾的暖流、甜丝丝的味道永远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早上吃细珍的场面很热闹。那时候,农村还是大集体,干活、吃饭都是统一时间,每天早上八、九点中,就是吃饭时间,农民们端上一碗细珍,一碟青菜,三五成群的聚集在麦场、碾道旁,蹲在碌碡上、碾盘上,互相夹菜,有说有笑,体现出一种友善、和谐的气氛,每天早上端上细珍聚餐成为一种饮食时尚。七十年代初,我开始上初中,家距学校较远,属于住校生。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买面凭粮本、粮票,学生食堂要求城市学生交粮票,农村学生交面粉。收取面粉时是按照麦面和玉米面六比四的比例收取,收玉米面时要求交细珍。因此,细珍也成为校园里最好的早餐。细珍虽然好吃、好消化,但是不耐饱。尤其是中学时代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自己的饭量很大,餐餐是素食,一餐的饭量在一斤左右,一碗二两的细珍一顿能吃四碗,碗里还得泡馍“加钢”。自己还特别喜欢篮球运动,一场篮球下来,细珍就随汗而流,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四年中学时光,每天早上大多时间就吃着细珍、素菜,有时是开水泡馍艰难的渡过了。后来参了军,接着又参加了工作进了城,随着粮食供应制度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吃细珍的日子也就越来越少了。
       提起细珍,还想起两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县上一位领导在县级机关干部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讲到本县农民小富则安、不思进取时,列举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谈到他在一个边远的农村考察时,看到一位老汉还留着清朝时候的大辫子,辫子往脖子上一缠,端着一碗细珍,蹲在碾盘上吃得津津有味。就走上前去问这位老汉现在生活得怎么样。这位老汉洋洋得意的告诉他:“我现在家里种了十几亩地,年年粮食大丰收,小麦在屋里包套包扎着哩,玉米一串一串在房檐上挂着哩,大肥猪在圈里卧着哩,日子比皇上他爷还过得好!”端一碗细珍就这样满足,看来这位老人在旧社会连吃一碗细珍的光景都很少有。
       我的家庭一直在农村,位于212省道边上,10多年前国庆节期间,门口停了一辆小车,走下了一家三口人,长者与我年龄相差无几,走到我院子里请求爱人为他们做一顿细珍。我感到有点稀奇,那时候因为村上还没有农家乐,想吃一顿农家家常饭确实很难。从谈话中得知他曾经是西安市的一位下乡知青,在农村吃了好几年细珍,回城后总是常常回味、念念不忘,曾在超市里买了几斤细珍,但总是吃不出当年的味来。这次国庆节长假期间,就带着家人非要吃一顿农家细珍不可,还特意要求给他们炒一盘青椒土豆丝、凉拌一盘红萝卜丝。听了客人的请求,爱人就答应为他们做一顿细珍。说来也巧,那天家里正好没有细珍。为了了却客人的心愿,我就到邻居家借了几斤细珍,妻子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精心为他们做了菜,熬煮了一顿细珍。在院子里桐树荫下,摆了一张小餐桌,一家人吃的很开心。孩子的父亲边吃边对妻子、女儿说:当年在农村劳动强度大,吃上细珍一会儿就感到肚子饿,浑身没劲了,看到细珍就发愁。现在餐餐不离肉,干活也少了,整天感到肚子实腾腾的,真想吃一顿农家细珍换换口味,看来今天来到农村没有白来。妻子、女儿也赞口不绝,说今天的这顿农家饭吃出了风味,永远难忘。临别时,还留下了他们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邀请我们到西安做客,依依不舍的和我们分别,留下了一段十分友好的细珍情缘。
       据科技资料记载: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保健物质,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玉米中还含有核黄素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好处。专家们对玉米、稻米等多种主食进行了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发现,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面粉的5—10倍。由此来说,细珍还是一餐颇具营养价值的保健饭。
       如今,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优越条件下,粗粮细做、细吃,成为营养搭配的一种新食尚。那种来自乡间朴实无华、清淡甘甜、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食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细珍就像一道民俗文化美餐一样耐人回味,永远是一餐带着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风、百食不厌的家常饭。

逍遥狼 发表于 2012-2-18 17:27:02

一段吃细珍的回忆,提高了你这篇散文的品味。

山泉奔流 发表于 2012-2-18 17:43:20

逍遥狼 发表于 2012-2-18 17: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段吃细珍的回忆,提高了你这篇散文的品味。

咱这人性子急,写散文很费时间,看到网上的朋友们写生活中的小事很有味道,就跟着写一篇吧。你是散文高手,望多多指导。

sdan 发表于 2012-2-19 09:35:13

梁兄此文甚佳,写的很到位!{:soso_e163:}{:soso_e179:}

家乡的细珍大珍我都非常爱吃,此文也引起了我对家乡十七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前几天我还酝酿一篇关于高粱的文章,太忙,只起个头。

张涨 发表于 2012-2-19 22:36:25

拜读,问好。

石头 发表于 2012-2-20 16:17:33

品读《农家碗里的包谷珍》,快乐农家人的心里,追溯过去父母的艰辛,回报社会,报答父母之恩!问好!

山泉奔流 发表于 2012-2-21 15:23:05

sdan 发表于 2012-2-19 09: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梁兄此文甚佳,写的很到位!

家乡的细珍大珍我都非常爱吃,此文也引起了我对 ...

咱们都是从哪个时代过来的,深有体会啊。

山泉奔流 发表于 2012-2-21 15:27:18

张涨 发表于 2012-2-19 2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拜读,问好。

你好!有空了多练练笔,思维更敏捷。

山泉奔流 发表于 2012-2-21 15:33:52

石头 发表于 2012-2-20 16: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品读《农家碗里的包谷珍》,快乐农家人的心里,追溯过去父母的艰辛,回报社会,报答父母之恩!问好!

我们已经被时代淘汰了,过去的岁月确实是不堪回首,如过去农村老人吃过细珍后还要舔碗,把碗转来转去舔得净光,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啊,总算熬过来了。年轻时代总觉得吃不饱,看到别人吃长面心里就痒痒,真是把人饿慌了啊。

大学生联盟协会 发表于 2012-3-10 19:34:43

回眸往昔,
我们的脚步总显得些许仓促。
当我们遗失掉那段略显苍白的记忆之时,
才明白,
原来,
回忆真的很美!

看到老知青的故事,
让我小小开心一下,
嘿嘿,
不会是在我们家借的吧?
哈哈!
兴许以后我们会进入你的故事里!{:soso_e1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家碗里的包谷珍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