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1|回复: 1

2010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6万人 减少74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3: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州在线
2010年高考在即,2010年高考将有哪些新变化?会有哪些新特点?围绕广大考生与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
; |) e  f( j! N# n- z' P
* c- h- r$ g* |) y  报考人数降至千万以下,竞争压力依然巨大# x$ T" A7 U3 h8 v5 W: P* X! O/ x7 f

+ I" _0 P8 F. c$ T6 [1 c  据戴家干主任介绍,参加2010年高考的考生人数统计已经出来:全国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考生人数自2008年突破千万以来,2009年就开始下降,2010年的报考人数比去年进一步减少,降至千万以下。
' ]9 t) T/ \8 ?% V9 w5 h  A- P5 e  ~: S. w: T, S+ S/ D$ d
  从目前已公布报考人数的27个省(市)自治区来看,除四川、甘肃、西藏三省区的考生数量较2009年有所提升外,其余省份均呈下降趋势。以2010年报考人数位居全国前三位的河南、山东、广东三省为例,其中河南报考人数约为95.24万人,比去年减少6600人;山东约66万人,同比减少4万人;广东约61.5万人,同比减少2.9万人。此外,北京报考人数约为8万人,比去年减少2.1万人。
% c: h- U$ l1 Y* t; w  w! ?5 b$ v; P  t/ F4 S, T
  相关:全国2010高考报名人数出炉 河南山东广东前三, }! U- j% i5 w( _% e
0 E. k' j/ ^% R- Q: M6 }" B/ y2 X
  有外界人士猜测,高考报考人数下降,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有关。戴家干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其主要原因或者说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而能够对他的观点加以佐证的是农村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还在进一步上升,因为在广大农村,上大学仍然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据预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仍将不断下降,今后几年内,高考考生人数持续下滑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6 j, W' |+ q9 W2 c; A3 |$ O& J& [& h3 p( j6 U& h
  与报考人数下降相对应的,是高校招生计划仍按每年5%左右的增长比例上下浮动。日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57万人,比去年增长3%,这意味着高考录取率将进一步提高。
4 Q# A" p3 v+ B3 w: s$ W0 K: J  E
; [) J3 R9 z% b9 h2 Z0 t( i  高考生源在减少,招生计划却在增加,有人提出,高考的压力是不是因此有可能降低。戴家干认为,那纯粹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高考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只要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整个社会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发展性阶段过渡,老百姓的观念从“有学上”转到“上好学”,这种愿望和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l9 w9 @# i. ~# \5 N' ~

' d+ A. E# h  e2 A& C0 ?( Q  又有5个省份纳入新课改后高考,实现平稳过渡很重要4 A  O+ D# G  Z- f) B6 [' V: X1 ~0 ?4 i

( f- A- I2 [. A0 a  “在去年有11个省份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基础上,2010年又有5个省份纳入进来,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和湖南。”( x- Q. J/ H6 Z
  A+ ~: R7 ?& @
  戴家干指出,2010年高考三大新特点之一,便是有16个省份将应对新课改后的高考,现已占全国所有省份的50%,“因此,实现平稳过渡很重要。”1 Y4 ?  {2 s' O' _) }5 D5 E
7 L" J8 r9 m% M5 e8 s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我国进行过多次课程改革。9 w# L2 a+ L7 k' u- w, e( |0 g9 u  b8 ~3 m

$ ~! t- P! m$ M/ y  上世纪末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考在形式与内容上也提出了改革要求,“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点,又要考查附载在知识点上的能力,二者要紧密联系起来;再比如,考试内容要设计得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考得焦头烂额,而是要把人的长处体现出来……总之,既要体现新课改的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戴家干说。
# I( x& s- y* C1 B- w7 E) L1 R9 M3 w$ p/ ^' m* r8 H  ]1 a
  据了解,为了实现高考和新课改的有效衔接,教育部考试中心做了大量调研。“现在讲一纲多本,要有选择性课程,要有选修模块。可说实在话,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导致在这方面各省以及省内各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戴家干告诉记者,通过与师生座谈、现场听课等,考试中心深入了解了地方的教学情况,将会有的放矢地命题,确保高考的科学、公平、规范。
) N- K, R! U$ K3 t0 _7 K2 o9 R/ f) g! l5 U" h9 f2 b0 Y
  另一方面,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部于2008年4月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改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今后高考录取标准,不仅要看高考分数,还要看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有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怎么写取决于老师,里面总是有一些弹性,难以确保完全的公平、公正。对此,戴家干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应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而不应是别人给他的一个定性。
  q7 D" W& o5 h% L$ Y# k
1 I# z* x# i/ K0 g  “现在的综合素质评价是由老师写、同学写、家长写,这一概念、思维方式要发生变化,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别人能写的,它更应是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的记录。比如热爱劳动这一条,可以记录学生参加了多少次社区劳动,累计达到多少小时,从这种客观描述中来体现。学生自己做过的事情,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参加过什么比赛,包括有什么特长,都要记载在成长记录上面,提供给高等学校来使用。”戴家干告诉记者,综合素质评价将会越来越完善。
0 X0 F1 R% j1 u* o9 k9 @2 A
% [! A& w- Q; j8 S! G8 u& E  “对新课改高考必须强调平稳过渡,要做好和以往高考的对接,不能有大起大伏,要把新课改理念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实处。”戴家干说。  ], L" ], {+ p5 W9 ~; p* T8 o3 N
  _! I/ h- W3 {$ F
  考试难度与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压* T. c- C1 w" B4 j7 h
5 n8 }- X* {& ]9 F2 q% t, R0 Z+ C
  高考临近,学生和家长心情都很紧张,甚至有一些焦虑。对于如何克服这种心理,戴家干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_& A1 C+ ~$ Q
( g2 e$ i- x8 }
  “一要实事求是。一模、二模都过了,要明白孩子的水平是什么,他在哪个层次上就是在哪个层次上,还剩几天就要考试了,家长不能现在让孩子突击去弄难题,不能天天训斥或是检查、督促。我的建议是家长要对孩子多鼓励,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千万不能再给孩子施加压力,更不能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 Q, M9 m# D, x" S- F! _* D8 W4 Z* W* g) p( u9 n7 _. D6 ^$ R
  “第二条概括说就三个字:沉住气。其实,某种程度上,考试考的也是一种心理素质,要放开心态、稳住劲、平静对待。你是什么水平,在平时就已确定下来了,关键在于考场上要把会的题目做对。高考有选拔性,肯定有难题,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有他会的内容,把会的东西做对,不要丢分,你就是优秀的。”
  j* |9 S6 w2 C) h4 y% T/ F9 }/ t
  “再有,参加新课改后高考的省份,有的省份是选择性的,是选模块式的。我觉得还是要以考生平常复习的为准,不要这个模块一上来,你感觉以前复习的模块不太对,临时又选别的模块,一下子把时间都浪费掉了。考试内容大量考查的还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相信自己平时掌握了大纲要求,就能够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
9 g. `3 s% B+ r* W: r" N0 Z                                     来源:陕西教育网
发表于 2010-5-30 16: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各位莘莘学子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4-29 15:48 , Processed in 0.0586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