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陇州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35|回复: 22

[散文] 碾 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9 14: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泉奔流 于 2012-7-15 08:31 编辑
9 n+ i6 z' s+ t! O' C6 }. Q% `
                                          碾   场                                                              * }2 X3 z* B* l, H. Q, O
                                             梁存仓
9 l8 y, B4 ~4 t$ W/ Z3 T( x  Y7 {       碾场是大西北夏收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其作业方式就是使用畜力拉上石头滚子(也叫碌碡)把小麦平摊在麦场里碾压、脱粒干净;接着用铁杈、木杈把麦秆分拣清除,堆积成草垛;再用木耙把麦场的麦衣、麦粒推成一个大堆;最后借助自然风力,用木锨把成堆的麦衣、麦粒高高扬起,吹去麦衣之后,就是我们最终要看到的颗粒饱满、干干净净的麦子了。碾场就顺利结束,夏收也就进入尾声----晾晒、入仓。
9 g: L- J8 \9 [# [3 i       夏收如同组装一台机器一样,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麦子收割完毕之后,接着又进入紧张的拉运阶段。大集体时,运输工具主要靠马车、架子车和毛驴驮运。马车因受田间道路和畜力的限制,只能拉运路况较好的田块,稍差一点的田块靠架子车拉运,在羊肠小道的山坡路上就使用毛驴驮运。拉运麦子是力气活,不论是赶马车的、拉架子车的,还是赶毛驴的都是精壮男劳力。小麦收割一结束,就集中各种运输力量把满山遍野的麦子拉运到麦场里,绕着宽阔的麦场边垛成象城墙一样的大垛子。再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畜力开始碾场。碾场时生产队的所有耕牛都得进场拉碌碡,少则六七对,多则十来对,一字型排开,由头牛引领在麦场里转圈圈,依靠碌碡的压力和摩擦力,把麦粒从麦穗上剥离出来。碾场一开始,十来对耕牛拉上沉重的碌碡,排成一行纵队就在麦场里转悠,碌碡脐窝的咯吱声、耕牛的哞哞叫声、赶场人的吆喝声响成一片,把夏天火热的劳动场面吵得沸沸扬扬。
5 ?$ T7 H/ D. ?1 _9 A( _       这种依靠畜力碾打小麦的方式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结束的,后来一直使用拖拉机带上较大的石磙或铁磙碾场。那时是生产队集体劳动,自从进入夏收阶段,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门上锁,户户没闲人。天还没亮,生产队长就吹响了进场的哨子,妇女拿起扫帚开始扫场,这是碾场的第一道工序,麦场扫的越干净碾出的麦子也就越干净。生产队长站在场里认真查看着麦场里角角落落,嘴里不停的吆喝着:这里没扫净,那里有石子,快点扫、快点捡,大家都等着摊场哩!$ [. N  q$ q6 z& K
       扫完场后紧接着摊场,摊场先从麦场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往外扩,直到把麦场摊满为止。小伙们爬上麦垛,手持铁杈把麦捆往下扔,年长者、妇女们有的推着尖杈、拉着架子车,有的提着麦捆向麦场中间运麦捆。第一捆麦要摊到麦场的中心点上,围绕中心一圈一圈由里向外拓展,圆圈越来越大,一直摊到麦场边。人多力量大,当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一场麦就摊好了。这时候人们就可以稍微歇息一下,回家吃早饭。精壮男劳力要早早动身,去生产队的饲养室牵牛,准备碾场。
- S1 S) c+ C9 y1 m$ Y) `) l       当太阳升起一竹竿高的时候,碾场就开始开了。万事开头难,碾场也一样,尤其是碾压第一轮特别费劲。刚刚摊到场里的麦有将近二尺来厚,碾场人右手抡着皮鞭,左手拽着牛缰绳,嘴里还使劲吆喝着,象踩入了迷魂阵一样在麦场里不停转圈圈。不论是人还是牛,每走一步就像踩到海棉上,真是举步维艰。沉重的碌碡将园棱棱、硬皱皱的麦秆压得嘎嘎作响,碌碡脐窝咯吱咯吱叫个不停,碾场人嘴里一边喊着、手里不时甩着响鞭抽打着掉队的牛背,十来对耕牛拖着碌碡跟着头牛不停地在麦场里转动。一场麦一共要碾压三个轮回,第一轮主要是碾麦穗,麦穗上的麦粒大约能剥离去八成之后牲畜就退场休息。紧接着妇女们手持木杈、铁杈开始翻场,把麦秆一杈一杈挑起来翻个身,让太阳晒上一个时辰,就继续赶上耕牛进行第二轮作业。
% X% f5 J5 g. y6 b0 Z5 K! N       通过第一轮碾压,麦秆就由硬变软了,麦草也薄了许多,人和牛走起来也显得轻松自如。此时,赶牛人如释重负,就情不自禁的吼起秦腔样板戏的唱段,牛也很听使唤,无需扬鞭拉上碌碡自觉地转悠。场边上等待翻场的妇女们喜笑颜开,也腔唱起样板戏中的精彩唱段,为顶着太阳碾场的男人们加油助威,麦场的气氛显得异常活跃、高涨。经过数圈碾压,麦秆就变得又短又绵,麦场里开始涌起软绵绵的麦草团。这时候就开始套上一对磨牛,挂上荆条编织的磨开始刮尖,把碾压干净涌成草团的麦草刮成堆,让等候翻场的妇女用杈挑出去。刮尖的作用既可以把碾压干净麦草清除出去,还可以通过磨齿把碾不掉的麦穗磨下来。刮尖过后再用碌碡碾压上几圈就开始圆场,圆场是从麦场的中心开始,用杈挑起麦草,在杈股上轻轻抖动几下,把麦粒抖净,再均匀的平摊在场里。妇女们站成一个大圈,一圈一圈往外翻。碾过两轮之后就到了正午时分,也是太阳最火爆的时候,就开始吃中午饭,牛也同时喂养休息。麦场里只有软绵绵、白花花的麦草在太阳的高温照射下,静静的等待最后一轮的碾压、绝杀。+ m# S! u- F4 U% A
       吃过午饭后,就进入最后一轮的碾场,也就是碾净场。此时,麦子基本碾净了,只剩下少数二穗麦没有碾下来,麦草也越来越少,越晒越干,没有前边两轮那么费劲、费力、费时间。碾过几圈之后,生产队长就进场检查碾场的效果,捡起个别没有碾下来的麦穗在手上搓一撮,用口吹一吹,仔细观察还有没有麦粒,如果基本上没有了,就开始下令解牛卸碌碡,准备起场。碾场的男人们就把牛赶向场边卸碌碡,妇女们手持木杈、铁杈就开始起场,把麦草高高跳起,在杈股上抖动几下堆成堆,然后两人一组,分别将杈把从草堆下面穿过去,象抬担架一样把麦草抬到垛麦草的地方。那时候生产队的麦场里还有一种先进农具---叫尖杈,轮子、杈股、推把都是木头制做的,是起场时专门推麦草用的。有六根杈股,大约两米长,尖杈下边安装了两个小木轮,推麦草时由两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协力操作,小伙子推起尖杈感到很风光,四只粗壮的臂膀紧握杈把,用力助跑之后,杈尖对准草堆直插过去一堆麦草就装上车了。因此,推尖杈的小伙子在麦场里格外张扬,他们边推边喊,所有人都得为他们让道,简直就像坦克一样在麦场里威风凛凛。每到起场时小伙们个个争着抢着推尖杈,彰显男儿的豪气。人多力量大,一场麦草一个小时之内就收拾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大堆麦衣和麦粒,然后就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扬场。, |* U9 N6 i" j4 p) `$ _$ i' A
       那时候没有扬场机,扬场的手段仍然很原始,全凭人力并借助于风力把麦粒扬出来,是多么艰苦啊!一大场待清杂的麦子推到一起犹如一个小山包,去杂后的纯净麦子大约在1万斤左右。要征服眼前的这座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选择,只有靠一身力气,一把扬场木锨,一锨一锨铲上夹裹着麦衣的麦粒高高扬起,借助风力将麦衣吹开,妇女手持扫帚把麦粒上的麦衣不停地清除。风顺了还好,麦堆前还可以站10来个人,一起抄起木锨共同作业,扬场的速度就会成倍提高,麦子也就吹得干净。要是遇到乱刮风,扬场就格外费劲,要不停地反工,就要停下来,等到风顺了再杨。遇到无风的天气就得撇场,撇场时面向麦堆,用木锨铲起麦子用力向身后甩,让麦衣、灰尘往自己身上落。采用这种方式完全出于无奈,这么大的一堆麦,最多只能上两个人,两个人当中还要有一个左撇子,才能配合在一起,站位是分开两三米距离并处在同一弧线上,甩出的麦子也要连接成同一条弧线。撇场时两人脚跟都要站稳,第一次踩在那里就得原地不动,好比画圆时找的圆心。如果双脚移动,甩出去的这一木锨麦子就偏离了弧线和麦衣混到一块,很快就受到扫场的女搭档指责。扬场时用力还需匀称,出锨、收锨用力都得有度,每一木锨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使用一样的力气,落在同一条弧线上,这样才能保证扬出的麦子干净。这种固定的姿势,不停地拧腰后转身,还要忍受麦衣扎身、尘土呛鼻之苦,一个人最多能坚持一小时之久。只好采取轮换作业,共同努力,把麦子扬出来。那时候碾一场麦多么难啊,要花费多少人力、时间,只有太阳、星星和月亮看得清楚。
+ y; \) N) k) `7 P" N" N       如今碾场的牛很少有了,碌碡也很少见了,生产队的麦场早已划作庄基地,盖起了房子。碾场的方式也经过多次改良,人们先后发明了电碌碡,小麦脱粒机、扬场机,直至现在的各种型号收割机,碾场这种落后、残酷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地从川原地区向山区慢慢消失。农民们也将从苦不堪言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冲出转不完的小圈子,奋力奔向小康之路。
发表于 2012-7-9 15: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写的很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种碾场的工序和做法了。
; `' }, e" }# _- [以前的夏收很辛苦,碾场后也是非常的喜悦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5: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sdan 发表于 2012-7-9 15:01
, w( S/ F" e( d; N, t7 `写的很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种碾场的工序和做法了。
  J" q8 f1 y6 e3 d" }+ ]3 d2 L& c7 Q以前的夏收很辛苦,碾场后也是非常的喜悦啊!
; X4 C! @2 |3 u; X1 [
谢谢!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种原始的碾场方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可从这里了解到:父辈们是怎样从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走过来的,更加珍惜现在优越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的未来。
发表于 2012-7-9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写的很细致,是教育年轻人不忘老农的好教材!

点评

老苏,你写一篇土法榨油的文章如何?还记不记得工序了?  发表于 2012-7-9 16:59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7: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牛心山 发表于 2012-7-9 16:42
4 m6 `" z+ o7 `8 f写的很细致,是教育年轻人不忘老农的好教材!
1 X( ]4 |' A/ S  j$ f. F5 L9 C
谢谢!过去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回想起来真是在玩命,夏收期间一天要连续苦干15-6个小时,经常熬夜。入睡前满天星斗,刚睡着不久,又是雷声轰鸣,就得起夜摞麦、扇麦,搞得人精疲力尽。
发表于 2012-7-9 17: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牛心山 发表于 2012-7-9 16:42 - y0 _. G* m" o" R/ U
写的很细致,是教育年轻人不忘老农的好教材!

0 ]) r- f. N  V& ]$ z/ J8 k记得,会写的.
发表于 2012-7-9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关于农村上世纪以前碾场的描写,山泉弟描述得有如教课书般精准,细致。但作为一篇散文来要求,则显得冗长了一些。最关键的是没有抓住此文的灵魂,进行提纲契式的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6: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北山人 发表于 2012-7-9 19:41
! n5 D/ h" D3 O9 m) F$ ~关于农村上世纪以前碾场的描写,山泉弟描述得有如教课书般精准,细致。但作为一篇散文来要求,则显得冗长了 ...
( g/ ~9 E/ d2 s- g% V1 h. K" S
感谢周老师的恳切点评!文章写出来以后也有同感,写作之前心里想2000字以内就够了,一些就收不住了,总是担心把什么环节遗漏了,一下子写了3000字,确实像教科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有空了再慢慢琢磨,认真修改。
发表于 2012-7-10 17: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欣赏。这是已经失传的农活,值得记下来。记得大场集中碾完后,要统一摞麦草,那一两天是生产队的节日,免费发香烟、水果糖、甚至杀羊庆贺,幸苦中又有快乐。

点评

是这样,吃羊肉喝羊汤啊!  发表于 2012-7-10 20:1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张涨 发表于 2012-7-10 17:46
% ~+ ^& H- B3 Y. n/ y' F& e2 ^欣赏。这是已经失传的农活,值得记下来。记得大场集中碾完后,要统一摞麦草,那一两天是生产队的节日,免费 ...

. o/ `5 [3 `9 }- b1 o( v4 F! h; ]! h1 P是的,这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将逐渐成为故事,很值得写出来,这是文学爱好者的共同责任。乡土文学根深叶茂、题材广泛,只要钻进去,就感到有许多写不完的东西。就拿夏收来说吧,每一个环节都有一段精彩感人的故事,都是父辈们在异常艰苦生活环境中的真实写照。他们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依然保持者旺盛的生产热情,这些十分可贵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发表于 2012-7-13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本帖最后由 无烟飘渺 于 2012-7-13 22:55 编辑 ( R( e+ }8 }6 u! N  F; ^7 l8 I

3 i# E3 w, I! J9 n1 B儿时那夏收的繁忙景象,三五成群的我们在铺好的麦秆上翻滚,在一个个麦草落子间墙妈妈后,打地道,耳边充满了脱粒机的轰鸣声。。。。如今,一切都变了,都已经远去!4 ]$ Z7 K/ x' _0 d0 _, C# w+ [* g
现在,人们很少有为粮食发愁的。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夏收时看到的大多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
发表于 2012-7-14 1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我还记得当年,生产对里做豆腐的场景呢。你们也想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无烟飘渺 发表于 2012-7-13 22:54 7 l) i1 v# }$ ^6 T' \
儿时那夏收的繁忙景象,三五成群的我们在铺好的麦秆上翻滚,在一个个麦草落子间墙妈妈后,打地道,耳边充满 ...

: z3 L% w2 H6 e3 O4 t8 L9 J8 ^5 g这些事情都历历在目,还有到磨渠里游泳、摘豆角等许多趣事,我们的童年生活很简单、很淳朴。2 v0 Y6 R/ o- d! i- t
时代变了,夏收那种集体收获的火热场面也看不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apache 发表于 2012-7-14 11:50 4 u  [& e/ D# [; ^) Q2 O  F" Y6 l9 w3 ]
我还记得当年,生产对里做豆腐的场景呢。你们也想想
' U7 G  G- U1 F5 i: ~
那时候,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做豆腐,有的是在春节前做,做好以后给每家每户分。生产队都有养猪场,春节还给社员分猪肉。
发表于 2012-7-15 08: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陇州在线
上网这么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4-5-3 20:16 , Processed in 0.0984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