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警提示:请不要在网上传播抵毁他人名誉等违法信息。陇州在线官方唯一服务热线:QQ:80231080
注册 登录
陇州在线 返回首页

sdan的个人空间 https://www.610327.com/?1127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家乡印记

热度 1已有 388 次阅读2010-5-4 19:34 |个人分类:散文|

 

人是否都喜爱自己出生的地方,我不知道。
作为我,一个祖辈生活在陇县农村,一个地地道道的陇县土生土长到十七岁,恢复高考即跃出农门,在外工作、生活了多年的人来说,留在脑海中的家乡永远是美好的。
    走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相比较而言,就家乡来说,作为农业社会,是一个不错的适合生活的地方,特别是千河两岸,梨林川、东风、杜阳、东南、堎底下、县城周边、天成、曹家湾、温水、新集川这些川原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
    儿时在农村长大,放牛羊、拔猪草、读书,虽然生活艰苦,但很快乐,那时孩子比较淘气,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当时物质匮乏,小朋友缺少玩具,都自己动手制作,木头手枪,高粱杆机枪,孩子分两帮,玩打仗游戏。
    那时梨林河、千河水还挺大。梨林河里有许多小鱼、螃蟹,还有小虾米、河蚌,有白鹤、鹭鸶、野鸭觅食,当时鹰隼(家乡话:猫老驺)也不少,小朋友夏天中午去河里游水,时常摸螃蟹。可惜现在气候变化原因,梨林河、千河水量变小,几乎干枯了,小虾米,河蚌也绝迹了。
    稍大11岁参加生产队劳动,出勤一天2分工(壮劳力10分),逐年递增到高中时6分工。农活也讲技术,那时大人做技术活,学生被安排做一些计量活,如周末割牛草,20斤1分工,假期修大寨田,按土方计算。高中时同大人合伙修大寨田挖土方,已是平等分配工值了。上高中时周末和假期我挣的工值已达八十多个,已可养活自己。
    那时候上学每学期学费只有2-3元钱,我记忆中上初中后,学费和书本费就已经是自己挣回来的,主要是采挖药材(白蒿、蒲公英、酸枣、山楂、半夏等等)卖的钱,记得当时酸枣每斤2角2分,卖完药材还能在镇上食堂吃碗杂烩解解馋。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生活还是很有趣。
    小学和初中是在梨林川道的七年制学校槐芽庵学校读的,回家吃饭,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大学学历的老师就有好几个,教学抓的很紧;高中在镇上东风中学读的,住校,吃学校饭堂的话,要上交面粉和玉米珍子,并且每斤交一角钱,十斤交一两油,许多同学是交不起这每月的2-3元钱的。同学们主要吃自己从家里带的馒头和锅盔,学校提供白开水,放点盐、油泼辣子泡一泡,我还好,星期天母亲炒好菜给我装在玻璃瓶中,星期一可以吃一天,冬天时可以吃到星期二。由于学校离我家只有10里地,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往家赶,一个小时到家,吃顿饭,背起母亲准备的馒头和菜继续往学校赶。当时有句通俗的说法,读高中是在“贩白面馍馍”。
    在农村家里和学校,大家都是喝井里打上来的生水,可能是无污染的缘故,也不得什么病,很健康。
    78年高考还是件神圣的事情,全国招生25万人,实在是农村孩子考大学不易,高考后回家休息二天即被生产队安排参加公社修大寨田大会战,通知到县上高考体检就是在工地得到的消息,匆匆忙忙收拾一下回家,第二天一早到县医院体检,比较幸运,以以超出录取线50多分,全县前三名的成绩顺利考上西安交通大学。
    也许是我们几个考上大学的带了好头,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学校成立了复读班,学习较好的同学纷纷放下掘头铁锨回校开始了复习,有部分同学园了大学梦,部分同学上了中专,历史机遇和知识改变了命运。
    上世纪70年代是个值得回忆和珍藏的年代,在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热日子里, “三端一平”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兴修水利和梯田,几乎将家乡的大半坡地修成了梯田,应该讲这是那个年代父辈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土地蓄水保墒,粮食亩产有较大提高,后辈受益匪浅。我自己就从初中起周末或假期参加修梯田(当时叫大寨田),直到高中毕业。大学四年,假期依然回家参加农业劳动。
    70年代倾全县劳力、花费多年功夫修建的段家峡水库,实际是一个土坝工程,创造了陇县人定胜天的奇迹。我的父兄和千万其他陇县民众一样参加了该工程。当时是以生产队为最小单位,自带粮油、柴草、锅碗瓢盆参加大会战。当时全县修建的小水库就更多了,我们村就修建有一个水库,我也是建设者,当时养有鱼,可惜后来被於平了。
    (在论坛看到“石头”的一篇介绍“段家峡”水库的文章,文笔不错,也使我对“段家峡”水库的修建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次回家乡,一定要去看看。)
    儿时农村家庭孩子都较多,每个做母亲的都特别勤劳,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回家还要赶着做饭,等孩子们放学回家吃饭,孩子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们手工做的。我母亲晚上还纺线织布,非常辛苦,我从小学到上初中时的棉衣棉裤就是母亲织的土布做的。每每回忆起以前的事情,就想起当年父母的不容易。
    记忆中儿时一年吃肉就那么几次,三伏天时生产队杀几只羊,煮好肉后,按照各家的人口和工值分配羊肉和羊汤,拿回家可以吃顿羊肉泡。那时家里只有过年才杀猪,平时很少有肉吃,杀猪后将部分肉烂成臊子,留待以后家里来个亲戚朋友时作顿臊子面解解馋。所以那时候小孩都盼过年,有肉吃,有糖果吃,可能而不是百分百有新衣服穿。
    小时候去趟县城都不容易,感觉城里真好。当年为了看“闪闪的红星”,我们一帮11~12岁的孩子,两头摸黑来回徒步80里到县城看这部电影。
    记忆中陇县最好吃的糕点有宁果(霄果),陇县点心(内面有冰糖和青红丝的那种),现陇粮宾馆对面那家食堂的糖酥馍(饼)、油璇饼和风味独特的陇州羊肉泡也深留记忆之中。
虽然这些年在外,山珍海味没少吃,但始终抹不去记忆中臊子面、羊肉泡的香味。虽在外工作,回老家次数较少,但每次回老家,体重总会增几斤。
    总之,家乡留给我的是美好的记忆和儿时的欢乐。
    美不美,故乡水。
    祝家乡越来越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陇州在线
陇州在线旗下·陇县论坛·免责声明
陇州在线始于2005,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陇州在线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长:陇县新农民(QQ:80231080 TEL:135-7222-1359),(管理员:不吃鸡蛋:QQ:119085011 老顽童:QQ:34757312)

陇州在线官方QQ群: 4317944 | 20423079 | 20423131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中文域名:www.陇县.com www.陇州.com www.陇州在线.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陇州在线 ( 陕ICP备19006625号 )

GMT+8, 2025-1-19 17:40 , Processed in 0.0311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